有一本神奇的现象级畅销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TOP1,并蝉联了美国亚马逊亲子家教榜、儿童心理学榜、亲子关系榜等多个榜单的冠军,版权输出32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说:“有史以来最好的育儿书!”“如果一生只读一本育儿书,就是这本。”

  这本书的成功,归根于作者对父母的“共情”与“懂得”。她太懂这个时代父母的焦虑、痛苦了,她把她20多年的咨询经历、思考与实践,全部汇集在了这部作品中。

  她就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三孩妈妈,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的贝姬·肯尼迪。

  是的,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养育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家庭疗愈手册”,由最懂80、90后父母的心理学家创作。它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爱”孩子,更让我们知道如何“爱”自己!

  国内的妈妈们都在呼吁:这本黄宝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中文版啊!甚至有很多妈妈,在得知这本书的中文版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之后,每天都来问一遍:出了吗?能买了吗?

  今天,这本承载着众多读者期待的Good Inside,中文名《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终于在大家的千呼万唤中面世啦!!!

  Good Inside,直译过来就是“内在美好”。这是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性本善”。

  在这个提倡“儿童友好”的当下,贝姬医生不像很多“心理专家”那样,高高在上地批评父母: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而是怀着一份对父母深深的理解与共情,坚信在育儿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的本心都是好的,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

  相信“good inside”,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因为,你一旦对你的孩子、你自己和每个人,理解他们的“内心善良”,你就会开始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更慷慨、更宽容的解释。

  比如,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各种“问题行为”,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孩子就是“问题孩子”。

  贝姬医生一直强调:每个“坏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好孩子”。只有我们看懂了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成长!

  有了这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共情,好的养育自然会发生,美好的关系也就产生了。

  当然,good inside这个理念本身,并非要求我们为了尊重孩子的感受而给予他们想要的一切,而是为了尊重感受而保持界限。后面所有的理念,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而书中提到的所有理念和方法,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甚至影响我们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和谐关系。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10条扎扎实实的育儿理念,每一条都在引领父母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错误理念和行为。

  比如,控制孩子,而不是信任孩子;评判孩子,而不是理解孩子;羞辱孩子,而不是帮助孩子……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我们重塑自己的脑回路,打破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模式在自己身上的代际循环,给到孩子善意的回应和需要的支持。

  10条准则读下来,真的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天哪,贝姬医生真的太懂父母,也太懂孩子了。

  第二部分,则是把头疼的各种育儿难题,一网打尽。比如:害羞、粗鲁、焦虑、撒谎、敏感、睡眠,等等。

  每个章节都由具体的案例引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亲密联结。然后,再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可行性非常高。

  难怪有读者评价说:无论你是想让蹒跚学步的孩子平静下来,还是让十几岁的孩子敞开心扉,孩子各个年龄段让你头疼的养育问题,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首先,它是一本滋养父母,也支持孩子的家庭疗愈指南。无论理念还是实践,书里满满都是干货,是对这个时代养育问题的善意回应。

  这不是一本像《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那样的经典方法论,也不是像《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样的亲子情感沟通书,而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给80、90后父母刷新育儿观念、提供具体方法的一本亲子书。

  作者贝姬医生自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直面了非常多家庭的临床咨询,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案例,她明白家长们痛在哪里,她的理念紧跟时代,给的方法非常实用!

  第二,它用一种赋权、宽容和有效的育儿方法,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育儿革命。书里通过10大育儿准则、40+案例分享,帮助家长解决19个教养难题。

  这本书是儿童友好的、家长友好的。10大养育准则的每一条都直击人心,让你恨不得早些年读到。而每讲到一个具体的养育痛点,更是给到了扎扎实实的应对方法。

  作者先讲述理念:即使发脾气发成这样也是正常的、健康的。这类伴随躯体攻击行为的情绪爆发表明,孩子的额叶(即负责控制冲动等执行功能的脑区)已经不再发挥作用,被情绪吞没进入了对抗“威胁”的状态。

  1. 理解孩子情绪爆发是因为他们对内心里的感受和冲动感到害怕。如果在你看来,孩子只是受到了惊吓,而非孩子本身是坏的、好斗的,那么你就会更有可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

  而每讲到一个具体的育儿难题,贝姬医生都给到了可以落地的育儿工具。比如应对孩子的乱发脾气、攻击行为,我们的“育儿工具箱”里应该有这些工具:

  A. 运用“我不会允许你……”来树立权威,同时出手阻止攻击行为,而不是没有力量的说“请不要再扔了!行吗?”“你不能扔水杯!”

  B. 区分冲动和行动,以安全的方式释放。如果孩子经常咬人,可以准备牙胶。当发现孩子不高兴时,把牙胶给他咬,而不是让他发泄在他人身上。

  在最后,作者还会通过案例分享,给到我们一个正面示范的举例,让家长直接把这套方法“复制+粘贴”使用。

  最后,这本书给到父母和孩子无差别的支持,教我们回望育儿的初心。这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战胜所有问题的不二法门。

  书里面的很多观点、准则,不论是对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甚至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都非常有启发。

  关于看到他人,也看到自己的需求,贝姬医生说:“接纳多种现实的能力是维系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

  关于孩子早期养育的重要性,她说:“我们与父母的情感纽带越是坚固,我们就越是自信。”

  关于比起不发火,可能我们应该更看重修复。贝姬说:永远都不晚。只要我们学会卸下防备,回到孩子身边,让他们知道,我们在乎他们受伤时的感受,就是在做最重要的养育工作!

  还有关于“牺牲型”的育儿方式,书里强调:请不要牺牲自我,这种毫不利己的养育方式其实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