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指的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了孩子大部分日常的教育教养工作,比如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做饭,陪孩子玩耍等,父母只能在下班后或是节假日陪伴孩子。

  对孩子的父母而言,有自己的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可以解决工作的后顾之忧,弥补不能照顾孩子的部分遗憾。对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下简称老人)而言,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虽然辛苦,但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对孩子而言,可以体会在大家庭中成长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合作能力。

  首先,大部分隔代教育的家庭都会遇到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比如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管需要是否合理。

  其次,育儿的观念也会有差异。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多数父母的做法是不吃就算了,等饿的时候再吃,但很多老人的做法是追着哄着让孩子再吃一点,就出现孩子满屋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端着饭碗满屋追的情形。

  再次,育儿知识的差异。现在很多父母的育儿知识来自书本、育儿课堂或朋友的言传身教,但老一辈的育儿知识更多地是来自自身的育儿经验。这就导致了育儿矛盾的出现。比如,育儿书上说孩子小的时候不能吃太多盐,但部分老人觉得没盐食物没味道,跟老人讲孩子小吃太多盐的危害,部分老人会听,但少部分老人会说:“你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过来的,也没见你怎么样。”诸如此类,导致了矛盾的出现。

  最后,还面临着家人生活方式不一致的问题。比如饮食口味的咸淡,作息时间的早晚,生活习惯不一致等等问题,将原本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搅得问题百出。

  大量的例子证明,要改变他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改变生活阅历比自己丰富的老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改变自己,再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他人的改变。如果爸爸妈妈们感觉到隔代教育很烦恼,那改变的时候到了,那要如何改变呢?

  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在控诉自己的婆婆带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会做辅食,不敢给孩子洗澡,任由孩子疯玩疯跑,孩子不刷牙、不洗脸也不管,跟孩子说话少等等。控诉完之后,我请这位妈妈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她的婆婆不给她带孩子了,这些问题是否就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了,是不是意味着就不会出现其他新的问题?第二,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她的婆婆是不会还是会而不做?她的答案我简单归纳一下,如果她婆婆不给她带孩子就需要请保姆,请保姆会面临经济问题以及不放心等其他问题。她的婆婆有些内向,也很想把孩子带好,但因为能力有限,她确实已经尽力了。究其原因,这些问题很多是她自己看不惯,而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并不大,算是对婆婆的一种苛责。在面对不同性格、能力以及生活经历的婆婆,她也少了几分包容,她完全是用自己的标准在要求她的婆婆。因此,改变的第一步,审视自己的要求,放下苛责,用感恩之心给老人多一些包容。包容不代表全盘接受,有些不合理的育儿方式,父母还是要智慧地与老人沟通。

  除了包容外,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虽各有差异,但不能彼此较劲,要谋求合作,用智慧地方法沟通。比如,达成一致,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有问题心平气和地解决;给孩子树立榜样等。对于前面提到的溺爱问题,不一棒子打死,先肯定老人对孩子无私的爱,肯定老人对孩子、对家庭的付出,真诚地表示感谢,并做出感谢的行动,老人的无私付出被儿女看见就为后边的沟通打开了大门。针对不合理的育儿行为,可以平和交流,切忌指责、要求和批评,具体知识可以参看之前关于沟通的内容。

  令很多家长苦恼的一个问题是老人与自己的教养观念不一致,大人之间总是会出现摩擦。但转换一个角度,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可能什么都和谐统一,当家庭中出现不同的摩擦这反倒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聆听,不管最后是否能达成一致,但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平和的,一家人甚至可以带着问题愉快地相处下去。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地发生,并通过行动进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