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与张厚粲、舒华老师共同主编了《儿童的阅读世界》共四卷,从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实践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文儿童阅读的研究全貌。参编该丛书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多年从事中文儿童阅读研究的心理学家,也是第一次将全球有关中文儿童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国内的读者分享。这套丛书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并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也对研究者们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希望心理学家能为从事一线教学的幼教工作者写一套幼儿教育的指导性用书。这也是《心理学家的幼教课》出版的渊源。

  很多幼教老师经常会问我:应该如何理解 “零起点入学” 的新政策?心理学家们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哪些有效地指导?在“去学科教学”后,到底如何完成科学幼小衔接的工作?核心素养教育和思维教育,能不能走进幼儿园的课堂?……在这里我也尝试着做一个简短的回应,希望《心理学家的幼教课》能为更多的幼教老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很长时间里,似乎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准备各种助学工具,提前进入竞技跑道。这种压力也无形地为幼教工作加码,“幼儿园的小学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没有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实践也证明,这种超前学习、超标学习不仅不能让孩子成功领跑,还会适得其反,带来更多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零起点”入学、“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家长和孩子减负的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零起点”是否意味着对知识性教学内容一刀切?“去小学化”的幼儿教学尺度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让即将走入小学的孩子们,做好哪些心理和生理上的衔接准备?幼儿教育绝非“零教育”、“零准备”,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便已提出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及目标,如何具体落实《纲要》中提及的“尊重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等原则,心理学家或许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适合幼儿发展的、符合幼儿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不能“小学化”了,怎么办?素质教育的再次回归,其实是一种观念与方法升级,对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核心素养,为我们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窗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了配合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标准,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 2016 年发布,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目前,基于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已经逐步推开,而针对幼儿园孩子的核心素养培育,却并没有更适合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结合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科学的双向衔接”,如何让幼儿园教育吸收核心素养教育的优势(相关内容在上册“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学科教学之前,通过创新的“视听动课堂”,帮助孩子形成基础学习力的储备(相关内容在下册“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可以得到启发),在这套书中均可找到科学的结论和有效的指导建议。

  过去,无论中小学还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专家大部分是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学家,他们擅长对知识体系的解析,制定相应的知识点、课程目标和评估标准。心理学家的出发点很不同。他们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评估,强调对儿童群体整体的特征了解的同时关注个体个性发展。

  也因此,心理学家设计出的课程特别具有“整合性”。例如,当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传统的绘本教学,可能更侧重故事和文本本身,但心理学指导下的绘本课,将其以语言内容为主的教学内容会延展到科学、艺术、健康、社会等领域,使其成为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幼儿学会理解、分析、推理,整合,反思,及创新,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看法、并创造性应用所学的知识。这些教学目标对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讲解有趣的故事,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有效的提问、互动、手工制作、表演等活动设计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语言、认知和思维能力 (如审辩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一本书”到“一堂课”,帮助孩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愿意分析问题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那么他们在入学后自然就能够接受学习上和生活中带来的各种挑战。

  这里还要回应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幼儿园里到底应不应该开设阅读课?《纲要》中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有明确的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很多老师不敢教生字,担心背上“小学化”的标签,这就有些因噎废食,阅读教育的核心不是为了“识字”,而是一种素养教育、是思维教育,这也是教育观念的另一种升级,如何科学地融合好“阅读”与“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心理学家的整合型素养课程,或许可以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去学科化”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整合教育,结合我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标准和幼儿教育教学要求,我们提出了旨在培养“5C”核心能力的整合型素养课程,这里的5C指的是审辩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意识。结合当下幼儿教学实际,我们在幼儿园课程设计领域,提出了人文教育(以语言和阅读为平台)加之科艺教育(以科学艺术为媒介)的整合素养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基于心理学教学原则而设计的。只有理解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才能知道并举一反三的实践(怎么办)。比如,一册绘本的教学就是依据一个主题而设计的整合课程,它所涉及的领域有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并配有各种游戏活动,达到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果没有原理和基础方法的学习,往往会在实践过程中迷失方向,为此,我们提供了完善有效的阅读五步教学法和科艺课程的教学步骤,为幼教老师提供了课程设计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幼儿教学课程设计, 幼儿教学方法,幼儿能力发展的评估等都需要心理学的指导。我们在这本系列丛书中正是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为幼教工作者及家长讲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应该何时开始学习,应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等。该系列丛书共有两卷:《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和《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Ⅱ: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在《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里,我们分别从人文教育和科艺教育两个线索讲解了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在幼儿园环境中的实践。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人文教育,我们以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平台详细地探讨了幼儿口语和书面语言的发展,说明了幼儿绘本教学的有关的理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仅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大家,同时提供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来帮助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有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科艺教育。从0~3托育教育以及3~6幼儿教育两个板块分别论述了科艺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 并且从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帮助老师们了解如何更为有效的通过科艺课程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在第三部分,我们增加了三个不同的测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的评价孩子的成长,有的放矢地提供教育和帮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心理测评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本书中提供的测评工具只是一种说明和比照表,测评的实施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操作的,对结果的的解释同样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幼儿在学前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入学准备。为了能够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就要从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来检查幼儿是否为小学入学做好了准备,由此赵微老师领衔主编的第二卷《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Ⅱ: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该书分别从幼儿入学前行为习惯、社会性发展、幼儿基础学习力以及相应测评等角度,翔实介绍了如何帮助幼儿为入学做好各种准备。通过理论说明、案例解读及相应的教育建议,旨在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幼教老师及家长认识儿童入学准备内容背后的原理,从而提高自觉科学入学准备教育的意识;利用真实的案例解读帮助家长和老师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入学准备,同时给教师和家长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了解入学准备的关键内容和具体做法。

  总之,我们希望从心理学家的角度,为我国学前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为我们一线的幼教老师、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教学及相应的幼儿成长指导,提供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共同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 年 3 月教育部

  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对家庭和托育机构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5C”核心素养→0-3岁科学托育 & 3-6岁核心素养教育,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5大能力

  ž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C. Anderson):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学和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

  喜闻我的学生李文玲教授再著新作,甚为欣喜。她与舒华老师编著的《儿童阅读的世界》丛书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后,又与赵微教授共同编写了这套《心理学家的幼教课》。这套书通过心理学家的视角,对当下的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设计、科学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等热门话题给出了解答。书中不再只是枯燥的心理学理论、空中楼阁般的指导意见,难能可贵的是,两位学者基于实践,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可以向教学一线转化的科研成果,我读起来都兴趣盎然。比如,书中提到如何让核心素养教育走进幼儿园课程?如何将一本简单精美的绘本拓展为长达一周的综合课程?如何在 “零起点”政策的指导下,帮助幼儿完成从行为习惯到基础学习力的充分准备?如何通过创新的“视听动教室”的创建,帮助幼儿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这些问题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普遍困惑与难题。非常期待这套书的出版, 它可以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高质量教育的同时,拥有更快乐、自由的童年。

  中国的幼儿教育需要改变吗?在中国,有太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和老师可能会问,强调早期的知识传播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模式吗?幼儿教育需要心理学家的指导。对于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我很高兴能读到《心理学家的幼教课》这本书。它是教师必须拥有的资源。大量关于核心语言发展的内容尤其重要。融合人文教育和STEAM教育的学前课堂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我相信本书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原则、教案、评估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是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优秀资源。

  师范院校师生、幼教老师以及幼儿家长都非常热切地想要了解幼儿在入学前(0-6岁)是否要学习,应该学习什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幼儿。这套《心理学家的幼教课》正是为你们而写。本书与其他幼教图书有明显的不同。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幼儿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书中关于幼儿人文教育、科艺教育整合课堂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贵的是,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范例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我想只有这样的书才能满足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幼教问题。本书对师范院校师生、幼教老师、家长理解如何从小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李文玲教授主编了一套相关且及时的丛书——《心理学家的幼教课》,阐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全儿童”方法。李教授凭借她在阅读方面的深厚知识,以及她的专业和个人跨文化经验,为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中培养孩子提供了有效且实用的方法。她认为,在一个全面和支持性的环境中越早培养孩子越好,在从婴儿到职业的连续过程中迈出有力而温和的一步。她的书开辟了一条从身体、心理、情感和认知层面养育一个健康孩子的清晰的路径,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必要指导。

  儿童像刚探出头的鲜嫩的绿芽,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行动探索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他们的健康生长,需要在温柔的环境里呵护。他们不仅需要爱和陪伴,还需要足够的理解和耐心,更需要从促进他们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做好理论和实践研究。针对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家的研究非常关键,由李文玲、赵微两位教授所著的《心理学家的幼教课》丛书,依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求解儿童教育,对儿童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心理学家的思考,并提供了有效的育儿指导。这套丛书,打开了研究儿童教育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儿童,看见更为生动的儿童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育共同体总校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少工委副主任

  二十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我切实感受到了“良好开端”的重要性,因此也就饱尝了“幼儿园小学化”催生早熟的苦果,也经历了“去小学化”后家校不知所措的迷茫,也惊愕于社会上“幼小衔接班”的疯狂,也深思过我们多年强调入学前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小学生难以适应小学生活?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我,百思不得其解。看到赵微教援等教育专家联手撰写的《心理学家的幼教课: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一书,豁然开朗,原来真正影响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是儿童早期核心素养的养成、前学习经验的准备、基础学习力的发展。书中给予老师和家长非常多具体且实用的指导建议,值得广大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认真阅读。

  幼小衔接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核心焦虑之一,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是幼儿园和小学学习安排的分立,二是对于儿童在核心领域、素养发展的认识上以及学习路径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年龄阶梯体系。最近的出台的双减政策,从改变小学初段的学习安排-以强调“小幼衔接”缓解衔接压力。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举措,但幼小衔接的真正解决还需要从更深层次-儿童学习本身的规律来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的整体教学安排。文玲老师和赵微老师主编的这套丛书,基于多年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正本清源,建构出一条更为清晰的幼儿园-小学儿童学习发展之路,相信对于幼儿园和小学初段的家长、教师都极强的指导意义。

  ž 1992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心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从事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曾担任中美阅读比较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兼任美国多家专业杂志的审编,在美国发表30余篇学术文章及学术专著。

  ž 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儿童教育学会会员、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会员。

  ž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内首个小学生发展支持系统(西北地区首个学习支持中心)创始人

  ž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ž 长期被聘为“国培”、“省培”专家,为中小学教师、校长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儿童入学准备讲座100余场

  s 美国加州大学双学士、美国菲尔丁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刘氏视听动教育亚太区执行长,2020年荣获“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影响力人物”称号,并带领教学团队荣获“中国影响力儿童教育品牌”称号,帮助30多万名3-16岁儿童突破学习困难

  s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上海松江区艾思坦幼儿园(首家国际级STEAM幼儿园)园长

  在“零起点”入学、“去学科”教育的意见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教什么,孩子应该学什么,心理学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本书作者是国际知名心理学者,基于基础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一线教学指导经验,提出幼儿的5C整合素养教育理念,通过整合型人文教育课、科学艺术课的设计,配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大量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与指导意见。书中通过理论的解读、课程设计理念的阐释以及线岁婴幼儿教育的老师和家长有了最明确和直接的指导。生动活泼且易行的口语课、绘本课、书写课、创意科学游戏课、艺术课,让本书真正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走进了真实课堂。

  8种儿童发展的关键能力(注意力 + 记忆力 + 思维能力 + 语言能力 + 数与运算能力 + 空间认知能力 + 信息加工速度 + 执行控制力)

  如何理解“零入学”?如何解答教师、家长面对的现实教育困惑?如何理解与实现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衔接”?本书作者赵微博士与一线教育从业者共同从心理学和幼小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零入学”不等于“零准备”,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也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习惯的准备,更应该帮助孩子形成“基础学习力”,完成认知能力的准备。本书聚焦于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强调基础学习力的形成。既包含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列举了真实案例,又汲取了学前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幼小衔接阶段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

  幼儿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能学到什么?学前儿童入学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否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并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模式,直接决定幼儿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幼小衔接,不是知识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学习习惯的衔接,还包括学习能力的衔接。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儿童的视听动能力?视听动能力与说、写、读、算等基础学习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学习力包含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与运算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信息加工速度、执行控制力等。本课针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提高儿童基础学习力的策略。

  教师和家长如何营造有利于良好行为养成的环境、如何正确开展行为教育和指导,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

  孩子是否为入学做好了能力、心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需要对儿童入学准备情况进行评估。本课介绍了入学准备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评估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