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找素人作者出书,对我来说是选题“内卷”之下的曲线年前后微信公众号刚兴起,我给一位写文艺类随笔的博主发私信,作者回复说,已经收到不少出版社约稿,我愿意等的话,可以跟我签第七本书。

  我算了下,他要日更公号还要写书,就算一年写两本,轮到我也要三年以后了。等待不算什么,但我担心这样马不停蹄地写,三年后会不会把作者掏空?想到这里,我决定不等了。

  这位博主写过爆款推文,但公号订阅量估计不超过10万。我出手不算晚,敏锐的编辑同行却早已“先下手为强”。这个事要划的重点是:

  怎么办?我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关注有潜力的自媒体写作者,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在传统媒体上找线索,约素人作者出书。

  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采访,主人公在南锣鼓巷经营着一家咖啡馆。她的创业故事挺有意思,我找到联系方式,还去她店里面谈了一次。

  这位创业者表示愿意出书,但坦言自从走出校门,再没写过长文,不知道从哪开始。我一边鼓励一边主动提出,可以帮她写目录。即便如此,轮到她动笔了还是各种纠结,沟通几次始终没写一个字,出书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我又在报纸上发现一位会讲中文、来中国到处“逛吃”的美国厨师。他把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发给我看,讲他怎么在上海学做小笼包、在东北看大妈蒸馒头,写得生动有趣。他的多元文化视角、打工赚路费的背包经历,都让我觉得这个选题有戏,保不齐就是美食版的《寻路中国》。

  问题是,这位“穷游”的作者说自己现在真的很穷,没精力写书,也没办法继续旅行。当时我想,即便垫付一部分稿费也是杯水车薪,书依然有“烂尾”的可能性。后来沟通大半年,也就收到两三篇千把字的稿件,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他抱怨如何没时间也没钱。我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殆尽,有种想当编辑却成了心理咨询师的感觉。

  这两次流产的约稿让我意识到,素人作者出书,新奇的故事、新鲜的视角、沟通上配合度高,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但要顺利推进这件事,还有两个重要指标:

  ,二是写作技巧。比如说,有的作者觉得起点低,对自己没信心,动笔之前特别喜欢找你聊,往往来回讨论好几次,也不一定能写出几行字。

  再比如说,有的作者之前没有写作习惯,缺乏文字表达技巧,一件事说起来精彩有趣,写出来一看,平淡无奇。

  行动力不强、表达力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成稿质量,拖慢写作进度,而编辑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帮作者查漏补缺,但没法越俎代庖。

  ——编辑有热情、有信心还不够,作者也得在能力、精力、心态上准备好。比起“好事多磨”,找到对的人“顺水推舟”更重要。

  写作一本书需要的表达欲、文字技巧、素材积累,等等,很难通过短暂的线上线下交流,或者只言片语的媒体报道来判定,假如一上来就让作者写目录样稿,压力又会比较大。

  效率更高的做法,是通过自媒体综合评估、持续关注有合作意向的作者,在更自然、自由的创作场景下,看看他们日常输出的内容质量是否理想。哪怕阅读量不高,影响力不大,

  2019年我做了一本书《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认识作者康妮的时候,她刚开始做公众号,定位并不垂直,内容涵盖职场、美国社会观察、亲子教育、亲密关系等不同领域。

  记得我们第一次通话后,我对要不要做、怎么做这个选题,心里完全没底,因为不知道她最擅长写哪方面的内容,也不知道作为忙碌的创业者,她有没有时间精力来写一本书。

  后来有大概半年时间我们没再联系,但我一直关注康妮的公众号,然后发现,虽然订阅量不高,但更新频率不低,而且跟职场、人际关系有关的内容,阅读量、转发量明显超过其他类型的文章。此外,这类文章的篇幅都比较长,故事、干货也不少。

  于是我主动联系康妮,建议她以人脉为主题写一本书。她很高兴,说这正是她想写的话题。接下来从写作到出版都很顺利,跟出版社签约的时候,康妮公众号只有1万多粉丝,《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上市至今,累计印刷已经超过7万册。

  也是从做这本书开始,我越来越多地把自媒体作为考察作者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

  原创不易,写出爆款更难,如果一位作者能够通过自媒体公开表达自己,尤其在流量不高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输出优质内容,那么当他(她)面对写书这件事,通常会更有热情去开始,遇到问题,也会更有耐心去坚持。

  有耐心,有表达欲,有写作能力、素材累积,遇到合适的机会,找到适配的选题,这些作者是有可能发光的。

  2022年我做了一本书《加油吧,大脑》,作者黄翔是上海华山医院的脑外科医生,第一次出书。这本书首印只有6000册,通过口碑发酵、持续营销,目前累计印刷超过5万册。

  图书营销难,难在缺少预算。出版社有限的人力物力,大都集中在头部作者和重点书上。对素人作者来说,新书上市后怎么推广?尤其是怎么争取到跟大V、大平台合作的机会?

  其实,媒体愿意合作,不是为了帮你卖书,而是为他们的用户创造价值。假如你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假如你在某个领域专业能力扎实,能用普通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输出干货知识,即便你是素人,头部平台也愿意伸出橄榄枝。

  这本书上市后,常规发稿之外,营销上的一次破圈,是因为团队联系亲子教育类媒体小花生网给作者安排了专访。记者围绕“怎样让孩子学好睡好”这个主题,在采访提纲中列了十几个问题,大部分问题书里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接下来黄医生用两个星期准备,产出一万多字的干货内容。这篇文章在小花生网公众号推送之后,阅读量远高于同期其他文章,带动很多亲子教育类媒体转发,也把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从职场拓宽到家长群体。

  与此同时,新书上市第一个月起,黄医生接连做客十点读书、刘润、古典、张萌、郝景芳、果壳等直播间,跟职场、个人成长、亲子教育、科普领域的KOL连麦做直播,分享主题包括:高效学习,从大脑开始;如何为忙碌的生活减压增效;疲惫是大脑在求救,脑外科医生告诉你黄金护脑法则……每场直播都能售出几百册书。最多的一次,一小时带货2000册,这个成绩对素人作者来说很优秀了。

  又因为直播分享的内容都是专业干货,很多KOL跟黄医生连线之后,主动写文章在自媒体上、社群里分享,又被其他大号转发,带动新一轮传播转化。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多机构、媒体主动寻求合作。比如上海市有5个重点中学邀请作者去讲课,《光明少年》杂志希望采访作者。再比如说,之前用图文发稿的媒体如小花生网希望连线作者做视频直播,已经做过直播的媒体也不断邀请作者返场。

  现在《加油吧,大脑》上市快两年了,依然有不少机构、媒体联系我们。营销过程中,作者自媒体订阅量也从不到2万增长到超过12万。

  拿黄医生来说,出色的专业功底、表达能力,弥补了他在流量上的缺失。也可以说,有潜力的素人作者除了愿意持续公开表达,还有一个重要特质:

  编辑要做的,是找到各个领域这些优秀的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用图书的标准萃取经验知识,用专业技能赋能更多普通人。

  我自己的体会是,除了前面提到的,要从不同维度筛选评估,找到对的人,还需要调整心态——

  “约稿”这个词隐含的工作方式是:我有一个选题,然后邀请某位作者来写,通常指向的合作对象是比较成熟的作者。

  但对素人而言,你说“约稿”,他们是没有概念的。隔行如隔山,哪怕命题作文,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围绕一个主题去扩展内容,更别说怎么写目录大纲,怎么写样稿。

  “陪跑”意味着很多时候你需要一项一项地说,一点一点地教,手把手牵着他们走,在写作出版过程中,随时准备回答各种小白问题,既要关注内容质量,也要关照作者情绪。

  直播前一天,大家在群里对接做测试,黄医生突然对连线的博主说:“你知道吗,这本书是我跟汤老师一起写的。”

  这当然不符合事实。我赶紧解释:“没有没有,我只是帮着黄医生磨稿子,我们讨论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