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3至6岁阶段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段。这一阶段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儿童正式接受义务教育前的关键准备期。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能在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而且父母也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提供独特的家庭教育。因此,幼儿园如何与家长们紧密合作,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智特点,共同开展家庭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构建有效的家园协同教育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一)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是遵循环境育人规律的需要。环境是幼儿成长重要的生存条件,幼儿教育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从年龄角度看,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受环境影响越大。

  对于3至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与家长相伴,接触社会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他们的教育环境主要由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构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是孩子每天有一大半时间需要度过的地方,老师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氛围,同样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家庭与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及环境的教育价值所共同决定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充满爱的幼儿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环境能够使孩子性格开朗活泼,行为更加理性,同时也更擅长与他人交往。从某种程度上说,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二)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是落实依法育儿要求的需要。自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步入了依法育儿的新时代。这部法律将家庭教育从单纯的“家事”提升到了“国事”的高度,它不仅界定了家庭在育儿中的主体责任,详细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为家长在孩子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明确指导;同时也规定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定义务,为家长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支持和服务。

  其中,《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因此,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成为依法育儿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针对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主体责任尤为显著。同时,发挥幼儿园的法定协同配合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建立家园协同机制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推动家庭教育走向依法育儿的现实需要。

  (三)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是实现教育效果最佳的需要。对于3~6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尚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也缺乏成熟的是非善恶观念,有时做了错事却浑然不觉。在这个阶段,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由于父母过度的关爱和宠溺,往往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同时,不少家庭会按照孩子的喜好购买大量零食,然而过多食用零食可能引发龋齿、蛀牙、营养不良和肥胖等健康问题。

  要改变孩子的“任性”习惯,仅靠家长的训导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幼儿园的配合与支持。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而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使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达到最佳效果呢?家园协同无疑是最佳选择。例如,早睡早起、少吃零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危险的事情不能做,不礼貌的事情不能做,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能撒谎等。而这些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养成,都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强化。特别是大班的孩子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让孩子从心理上、生活上适应小学学习,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家园协同机制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以大悟县实验幼儿园多年的探索实践为例,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围绕“十同”愿景的精准制定与有力落实,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是切实推动家园协同机制建立的有效方法。这种务实做法旨在实现家园双方的紧密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理念同根。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是家园协同的重要前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立德树人。

  可以说,做人的教育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教育孩子“成人”不仅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第一理念,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园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是原则同循。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原则上共同遵守是家园协同教育的基本要求。家教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包括平等友爱、宽严相济、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等。尽管家庭教育的原则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原则,但从总体上讲,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身示范、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和每一位父母的天职。

  三是目标同向。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上方向趋同是家园协同的动力所在。家庭教育,以亲子关系为核心,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展开,旨在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而学校教育,则以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崇高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尽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它们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四是任务同步。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任务上保持同步是家园协同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其中,父母的自我教育是首要任务,而针对孩子的教育紧随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父母需先进行学习,掌握基本的家教知识和技能,并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随后,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强健的体魄,并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格的规则意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与家庭教育的任务相辅相成,可以同步进行。

  五是方式同轨。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方式上保持亲和是家园协同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中,虽然众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亲子之间的双向教育,但父母作为引导者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父母的性格、兴趣、知识、能力、时间、精力等因素会对家庭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普及并倡导正确的家教方式;通过家委会组织家长分享育儿心得等形式,引导家长采取适合自家孩子的家教方式,帮助家长们在教育方式上与幼儿园行走在相同的轨道上。

  六是方法同求。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方法上保持相通是家园协同的有效路径。不同于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家庭教育更加灵活自由,属于一种非正式的私人教育。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游戏、玩耍、阅读、旅行、交流谈心等等,都可以视作家庭教育。因此,幼儿园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一起共同探究、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如环境熏陶法、因势利导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长善救失法等方法,确保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七是言传同声。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话语上保持一致是家园协同的内在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间的语言交流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方式。当家长向孩子传授道理和知识时,确保与幼儿园老师所传授的内容保持一致性,能够产生“叠加”效应,这种双重强化能够显著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有效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八是身教同频。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示范上以身作则是家园协同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是孩子终身教育的起点,家长在教授孩子的过程中,语言传授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通过自身一生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优良的榜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需以身作则,时刻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确保与家长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九是活动同题。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上主题相扣是家园协同的最佳方式。幼儿园在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引下,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巧妙地将家庭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活动包括有计划、分阶段开展的“五爱五讲”系列,即爱父母、爱劳动、爱科学、爱艺术、爱生活,以及讲卫生、讲诚信、讲礼貌、讲互助、讲规则。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内容,同时也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十是效果同享。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效果上共同分享是家园协同的动力。虽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担负的是主体责任,但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支持作用、参与者身份、配合者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孩子开心的每一天、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家园一同努力、共同付出的结果,孩子进步的喜悦都应该为家园共同分享。

  推动家庭教育家园协同机制持续建立并取得持久效果,还需从园所重视度、家长满意度、儿童感恩度、邻居认可度等四个维度进行家庭教育效果评估。

  一是园所重视度。家园协同机制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幼儿园,园所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家园协同机制能否顺利建立并高效运行。

  二是家长满意度。家长是家园协同机制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家长对园所的满意程度体现出家庭对家园协同机制的认可度。

  三是孩子感恩度。孩子的成长是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共同使命。在孩子成长的诸多表现中,感恩之心是最具成长性的方面。

  四是邻居认可度。家庭教育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孩子的明显变化邻居们看得最清楚。邻居们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就是对家园协同的最大认可。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家园协同机制效果评估的完整框架。(湖北大悟县实验幼儿园李琴琴)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