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幼儿园将迎来一群可爱的“小豆包”。第一次和爸爸妈妈分开,孩子们不免会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如何做才能缓解这种情绪,让他们快速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呢?

  对于还没有上过幼儿园的3岁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幼儿完全处在具象思维阶段,就是“我去过了我才知道”。因此,无论你怎么告诉他,“幼儿园很好玩”“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都收效甚微。怎么办?教师要转变常规做法。

  疫情前,各幼儿园常常会在大厅创设开学环境,此时建议将这个环境创设转移到园门口,并加入大量小班幼儿喜欢的玩偶、玩具车等。这样幼儿还没有到幼儿园,远远就能发现这里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环境创设会给幼儿带来“这里好像还挺好玩”的真实感受,而且,幼儿瞬间会用自己熟悉的经验来联结:“这里和我去过的游乐场有点儿像。”

  传统做法中,新小班教师很关注幼儿集体生活中常规的建立。第一周常常让幼儿坐成一排,跟随教师认位置、认杯子等。建议改为创设一个个符合幼儿兴趣的区角,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进入、随时进入。例如:在建构区,提供各种各样的汽车;在角色区,放入各种各样幼儿熟悉的卡通角色;在美工区,投放各种适合小班幼儿操作的绘画工具;在娃娃家,提供各种烧菜做饭的工具等等。这样氛围宽松、材料丰富的环境会让幼儿感受到,“这里其实和我家有点儿像,而且玩具还更多一点儿”。

  这两种方式都是唤醒幼儿的熟悉感,让幼儿感觉自己并不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而熟悉感是降低幼儿焦虑,让其接纳新场所的最好办法。

  在3岁幼儿的眼里,幼儿园(包括小规模幼儿园)是一个庞大的建筑,这一方面是幼儿自身的高度带给他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陌生感会放大空间。在一个完全陌生且爸爸妈妈都没有进来过的场所里待一天,对3岁幼儿来说是困难的,而且会加剧他的不安,这对幼儿之后真正接纳幼儿园不利。怎样化解?

  比如第一周,可以考虑午饭后接回(对于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3岁幼儿还没有时间长度的概念,他无法理解“妈妈下班来接你”“妈妈4点来接你”。3岁幼儿也很难接受一连串的等待。此时,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才能传递给幼儿明确的信息。“我吃完饭妈妈就来接我。”这样的时间节点让等待看得见,更容易被3岁幼儿接受。

  即幼儿感觉依靠自己的能力逐渐可以掌控这陌生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运用渐进支持的方式去帮助幼儿获得掌控力,要以清晰的语言告诉幼儿怎样处理自己的饭菜,用明确的示范让幼儿清楚如何放好自己的小书包、小水杯,鼓励幼儿自己爬楼梯、自己端椅子,绝对不能包办、替代。幼儿在操作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对周围的一切有信心,对生活在幼儿园有信心。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传递给幼儿“这里值得信任,这里信任我”,信任和被信任能让人心生力量。信任和被信任是让幼儿真正喜欢幼儿园的最好方式。

  “老师就是妈妈呀,来,老师抱你。”这样的言语安慰对新小班幼儿是无力的。“老师像妈妈”是幼儿和教师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真实故事建立起来的。谁都无法对一个刚刚见面,甚至还没有见过面的人立即产生“像妈妈”的感觉。如何在有限时间里让幼儿在大门口就能接纳新教师?这就需要实现角色转化。

  建议在大门口迎接新小班幼儿的教职工,可以佩戴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头饰,或者手持幼儿比较喜欢的关键道具。比如头戴小猪佩奇的发夹,立即可以吸引幼儿,一个艾莎公主的玩偶可以瞬间拉近和幼儿的距离。懂得幼儿心理的师者都清楚,幼儿是先和“物”发生互动,在接纳了“物”之后,才可能接纳“物”背后的人。这个“物”传递给幼儿的语言是:“我们都懂这个哦,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朋友。

  鼓励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偶来幼儿园,只要幼儿需要,该玩偶就全程陪伴。处在3周岁时期的幼儿还有明显的“泛灵论”特征,在成人眼中一个普通的玩偶,在他们心中却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把玩偶当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在焦虑不安时,一个幼儿熟悉的、习惯交流的“玩偶伙伴”能带给他们莫大的安慰。和小玩偶一起玩玩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原本困难的事情对幼儿而言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这两种方式都能传递给幼儿安全感,让幼儿感觉到这个地方的人和自己一样,这个地方有自己认识的人。“有认识的人陪”是促进幼儿熟悉陌生环境的最好方式。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略幼儿背后的大人们。部分家长的“分离焦虑症”并不比幼儿轻,而幼儿天生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妥善解决家长的焦虑就是为幼儿尽快适应在园生活助力。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接纳、理解家长的这种焦虑,耐心聆听家长的心声,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将幼儿在园、在班级的场景传递给家长,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在这里正快乐地成长着。

  开学环创这样做,让新入园的宝贝瞬间爱上幼儿园(主题墙、吊饰、宣传栏全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