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作为一个曾经沐浴在血与火的国度,它的高中毕业生无论男女都要参军,时间长达3-4年。

  夹缝中生存、资源匮乏,却没能阻止它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批量诞生智慧人才的国家。

  多年来,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不断被外界剖析和解读,随着国内对“亲子关系”愈加重视,Sara Imas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

  她是犹太亲子教育和财富传承概念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

  十年之后,她带着自创的“特别狠心特别爱”教育法,重返上海,引起了家庭教育新一轮思辨热潮。

  通过深挖国内亲子教育现状,结合犹太人的教育智慧,她一语中的国内亲子关系的通病。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亲子教育中,同“沟通”相比,“交流”究竟会产生哪些魅力?

  因为沟通的主体是本我,“我想跟你说什么?”、“你应该接受什么”,这个动机在本质上就是不平等的。而交流才是双向的良性互动。

  实现平等对话后:一方面,父母可以学会接纳以前不认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孩子有了思考的空间,可以更好地改变和成长。

  Sara Imas离婚的时候,她的女儿一度非常不理解,但她是这样和女儿交流的:

  “班级里有20几个同学,你未必每个都喜欢,但是你有权力选择跟谁相处的时间更多一点,而我也有权力跟你爸爸分开。”

  她来到现任丈夫的家里,首先平和地向孩子阐述事实:“你好,我叫Sara,今天我和你的爸爸结婚了。”

  “你有任何困难我都会帮助你,很高兴认识你,你可以叫我Sara,也可以叫Imas。”

  有人说这种情商是先天的,但是Sara Imas否认了。因为在交流前,她会先给自己上课,想清楚怎么说,而不是“信口开河”。

  这和犹太人对知识的一贯理解相吻合:用大脑学习,用心灵感受,用身体体验,让学习在实践中发生。

  父母在强化情商的过程中,能够真心诚意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感化、尊重。

  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分别12岁和13岁,小女儿两岁半,怎么和孩子尴尬地袒露家庭财富、社会地位的问题呢?

  我们偶尔会看到类似的社会新闻,孩子正面提问的时候,刺痛了大人心里潜藏的敏感和自卑,从而产生极端情绪。

  却忘记自己在攀比孩子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怎么不如×××?”

  面对“我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问题,Sara Imas理性地对儿子讲:“人与人之间,天份和财富与生俱来就是不平等的。”

  千百年来,犹太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强烈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对“生来不平等”认识深刻。

  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不是“精英教育”、“天才教育”的产物。比如爱因斯坦,甚至是学校“失败教育”的典型。

  Sara Imas对孩子表示,每个人住房不一样,特长不一样,拥有的财富也不一样。

  但是,随着岁月的累积,你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取而代之这种不平等。在社会规范和权利上,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相同的。

  一天,Sara Imas的儿子走进她的房间,拿出一张明信片说:“妈妈,这个是我自己画的。”

  以色列的孩子过生日,通常要办一个热闹的Party,邀请关系亲密的亲友,父母为其准备一份珍贵的礼物。

  那天是安息日,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公交车停运,整个城市安静得一阵风都能听到。

  怎么补偿呢?她决定和孩子一起下厨煮面,并且鼓励他亲自用小机器摇面,告诉他这是成长了一岁的仪式感。

  任何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无论是孩子看重的节日,还是你曾经承诺的事。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要适当地“听话”和“说话”。不要以为孩子很小,很多事情可以不解释。

  有一年母亲节,Sara Imas的孩子们纷纷给她发来问候。唯独小儿子没有任何音讯。

  虽然她的孩子们非常争气,成为了企业家,坐拥亿万资产。但是她认为即使孩子工作再忙,都不是忘记孝顺父母的理由。

  直到后半夜小儿子仍然没有发来信息,然而在这件事情上,训斥、表达不满都是没有用的。

  “多年来,我们相互扶持。记得你13岁的时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你们三个都病了,因为出了太多汗,我只能从外面垃圾筒里捡来毛巾,剪成一段段放在你们的背后。而当我生病的时候,你和哥哥两个人用小闹钟定时喂我吃药,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如此值得。”

  “如果有来世,我还想做你的妈妈,你还愿意做我的儿子吗?亲爱的儿子,母亲节的快乐是你带给我的,我永远感激你。”

  我们会发现做到了以上几点,孩子可以更好地衍生出自我意识、未来意识、理想信念、敬畏与宽恕。

  00后打6份工攒20万留学,网友质疑:值得吗?拼劲全力,只为看到更大的世界!

  “双减”一周年,国际化学校是否实现“双增”?|光华中学陈河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