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营养素养提升:聚焦分龄营养”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玲玲强调:“0—6 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摄入充足的营养可以保障和促进儿童体格和大脑的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一级巡视员李泰然在讲话中表示,提升儿童的营养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健康的饮食行为,未来可能在公共健康策略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次论坛就我国目前的儿童营养状况、喂养建议等进行了交流。

  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段一凡向大家介绍了0—6岁儿童营养状况。目前,我国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1990—2013年期间,我国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年均降幅达到全球平均降幅的1.7倍。2016—2017年的全国营养监测结果显示,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4.8%,低体重率为2%,已经达到国民营养计划设定的目标,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0—6岁儿童的超重肥胖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约有10%处于超重肥胖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2017年的监测中,农村儿童的肥胖率反超城市。另外,男童的超重肥胖问题比女童更严重,需要重点关注。

  段一凡副研究员介绍,我国6—23月龄婴幼儿辅食的质量正逐步改善,但蔬菜、水果、豆类、蛋类摄入人数比例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岁儿童膳食结构也需优化,蔬菜、水果、蛋类、奶类摄入量低于《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但烹调食用油、盐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

  在微量营养素摄入方面,铁缺乏问题较为突出。我国6—11月龄婴儿辅食中铁营养素密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摄入量;3—5岁儿童中,仍有约3.5%存在铁缺乏。6—23月龄,即辅食添加阶段,为我国儿童贫血的高发月龄;过去30年,尽管营养不良状况明显改善,但儿童贫血的患病率只有小幅下降。

  论坛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之顼教授对《0—3岁婴幼儿回应性喂养核心信息》进行了解读。回应性喂养是照护者关注婴幼儿进食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并及时给予回应的积极互动喂养模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汪之顼教授介绍,回应性喂养有助于促进照护者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汪之顼教授强调,照护者应鼓励婴幼儿自主进食,7—9月龄时,就可以让孩子尝试做自主进食的动作,一岁之后培养孩子自主进食。同时,当孩子发出饱腹信号时,如边吃边玩、吐出食物、躲避喂食,照护者应该及时停止喂养。另外,良好的喂养环境、喂养者稳定的情绪、家庭环境对喂养行为的支持等也是做好回应性喂养的关键。

  本次论坛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承办,合生元、小小斯维诗和京东健康共同公益支持。论坛对“儿童营养素养提升行动”进行了介绍,启动了《0—6岁儿童营养精准补充指南》纸质刊物的编写工作,业内专家与行业代表围绕“分龄营养的发展趋势与科普传播”进行了圆桌讨论。最后,与会专家与行业代表宣读了《儿童营养素养提升行动倡议》,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关注儿童营养素养提升,加强行业与基层专业人员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及能力培训,健全儿童营养素养提升的服务力量,提供有利于儿童营养素养提升的支持性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