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北京率先建设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为家长、学生提供专业、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解决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途径。

  为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关工委汇聚各方合力,推进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

  出台指导文件。2020年11月,北京市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印发《北京市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标准》,明确咨询室建设坚持服务学校、帮助学生、支持家庭、影响社会的宗旨,每周至少提供2次咨询,每半年至少举办3次讲座、3次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调查。2023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标准、要求和经费保障。

  建设家庭教育研究中心。2019年10月,北京市关工委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家校社共育指导,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和国务院副秘书长、时任教委主任刘宇辉同志共同揭牌,体现了中国关工委和政府对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市委、市政府部署推动。试点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2022年4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46号文件精神,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列入工作要点,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教育系统年度工作会上进行部署。

  建成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2019年,在8个区每区选取中学、小学、幼儿园和社区至少各一个试点单位,2020年建成40个咨询室,2021年底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优秀创新案例”,2023年,在所有16个区推广建成120个咨询室,并全部挂牌。几年来,开展咨询活动6300余场次,举办讲座、活动2400余场次,参与学生家长260万余人次,受益面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建强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队伍。市、区、校均建立了动态调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库,形成了一支由“五老”、教师、家庭教育领域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的相对稳定、有良好师德、较强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710余人,其中“五老”有380余人。

  逐步完善工作制度机制。每个区、校设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负责组织统筹、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建立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制度机制百余项。市教委每年给每个试点单位5万元工作经费,一些区还有配套经费支持,加强了办公场地、经费等条件保障。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具有“切口小、定位准、工作实”的工作特点,既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也是解决家庭教育的难点、短板、弱项问题的有力突破。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设立在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贴近学生与家长,地址被收录进北京教育地图,并精心制作宣传片,有利于帮助家长得到就近就便、科学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咨询室通过家庭教育咨询、讲座、座谈会、成果展等途径,提供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通州区紫荆园咨询室由退休的校长、园长建立,作为懂教育懂心理的“邻居”,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困惑。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定位为一对一、面对面地提供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0年,面向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发放9万多份调研问卷,调研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家长感到公开课、讲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希望在遇到困惑时能面对面地接受专家指导。东城区以“家庭教育一对一”等主题在社区和中小学开展百余场次咨询活动,解答亲子陪伴、隔代教育、二孩教育、防止网络沉迷、心理健康等问题;房山区建立“把脉问诊、专业指导、跟踪回访”工作机制,专家对学生成长进行跟踪观察、回访,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家长说:“咨询室的老师教给我很多处理亲子关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进步很快”。咨询室将个案案例上升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朝阳、海淀、顺义等区校编写了案例集及研究报告。

  先后开展了两轮对咨询室建设情况的全面调研,深入16个区的120个试点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档案、问卷调查等方式,逐一了解情况并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在调研基础上,多次召开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推进会,部署推动工作。依托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举办“深入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等学术论坛,每年对咨询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继续为更多学生、家长提供精准、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与主渠道主阵地的密切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不断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创新和模式创新,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