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妈妈认为:孩子跟老人更亲近,就是因为老人事事顺着孩子。但真的是这样吗?

  发展心理学家玛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跟其同事为了测试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专门设置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r situation)。

  简单理解就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把妈妈当成了安全堡垒,妈妈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来源,但不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的孩子无法通过妈妈获取安全感,她对外新鲜事物的探索更容易表现出害怕和犹豫。

  而幼儿对外的探索离不开内在安全感的建立,如果妈妈不能给予幼儿安全感,那么孩子就只能通过其它的方面来获取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通过给恒河婴猴两个不同材质的妈妈来研究亲子关系。实验中,这两个“妈妈”分别是“能喂奶的铁丝妈妈”和“用棉布填充的温暖绒布妈妈”。

  通过这个实验,哈洛发现虽然“铁丝妈妈”能提供食物,但恒河婴猴更多的喜欢待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尤其在受到惊吓时,第一时间寻找的是“布妈妈”。

  但绒布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后续出现了不合群、性格极其孤僻的情况,所以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绒布妈妈”变成了可以摆动的样子。

  社交方面,每天给婴猴一个半小时与其它正常猴子玩耍的时间,通过这次改进,“绒布妈妈”养育的婴儿猴基本与其它自然猴子无异。[2]

  哈洛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亲子关系存在的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这三个变量,对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至关重要。

  所以现实生活中,当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孩子时,老人就成为孩子的照料者和运动玩耍的陪伴者。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成长的需要,自然就会去寻找老人建立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只是孩子成长需要的自然选择。

  好不容易放假想带孩子出去玩,享受独处的亲子时光,却发现孩子说奶奶不去自己也不去;

  最近加班多没陪孩子,买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找他玩,结果刚给孩子,孩子就直接跑去找爷爷玩;

  长期缺乏陪伴,家长在孩子的心里不再是安全基地,探索和玩耍的第一选择也就不再是自己了。

  而安全感从不是简单的一两次付出就可以获得,而是只有孩子认定你是能帮助他的人,才能获取他对你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要获取孩子的亲近,首先要让孩子对我们产生安全感,不然任何的付出都是白费。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婴幼儿期,父母的陪伴对亲子间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但陪伴时间和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却并不是成正比。

  朋友里有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老人带孩子,但爸爸每天下班回家一定会带孩子下楼玩一个小时。而另一个家庭妈妈全职带孩子,两边家庭孩子也经常一起玩,他们各自对父母的依恋态度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

  所以,陪伴时间多的家庭,只是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陪伴少的家庭不代表亲子关系就一定很差。

  只不过是陪伴少的家庭就更需要父母珍惜陪伴的每一分钟,让自己更有技巧地去做亲子陪伴。

  多数时候亲子关系的紧张,其实是成人自己的行为将孩子越推越远,而缔结稳定健康的亲子关系,我们可以采用EPC法则。

  具体来说,就是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应该先给到共情,然后再给孩子建议,让孩子感受到一致的目标。

  例如:孩子在椅子上跳来跳去,一般情况下为了安全肯定要阻止孩子,但阻止的结果,多数会让孩子跳得更慌,或者大人和孩子一起陷入情绪僵持。

  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妨给到孩子跳椅子的建议,可以跟孩子说:“你在椅子上跳的很开心,我也很想跳(给到共情),但这个椅子太小了,跳来跳去不安全。能不能我们一起在地板上跳,然后画上格子?我知道一个很棒的跳格子游戏要不要一起(提出建议+一致目标)?”

  这样的方式,相对于直接说“不可以”,区别是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会让孩子对建议的抵抗情绪变小,从而更容易对家长产生信任,而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信任带来的安全感。

  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6岁前的孩子,其学习方式与成人是不同的——他们拥有特殊的“吸收性心智”。她在书籍《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写到:

  吸收性心智仅存在于6岁前,是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是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简单点说就是,六岁前的孩子是一台照相机,他会把遇到的事和人都拍下来作为行为的参考。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亲近老人,就对老人有排斥,那么孩子也将学习到这种狭隘的关爱。

  所以不妨爱屋及乌地去对待孩子亲近的老人,让孩子学习我们和老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对待老人的帮助,我们要及时地表达感谢,小到递过来的筷子,大到帮我们带孩子,让孩子从细节中学会感谢和爱。

  而对待过错的行为,或者过激的言语也要及时的道歉,让孩子明白即使是家人错了也要道歉,毕竟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的爱,才是一种宽广的爱。

  总之,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孕育孩子心智的开始,家人间的相处方式,也是孩子在环境中获得安全感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