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个小朋友勤工俭学,六七岁的小女孩,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手里拿着几本书在推销。

  我看她手里拿的书不是啥名著,看不到定价,也看不到出版信息,一本书卖30块钱,买一整套3本能便宜点,80块。

  天气很热,阳光很晒,小女孩满头大汗,不停地寻找目标,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她说,她就开始卖力推销,说书很好,对孩子很好,她在勤工俭学,钱会存起来给她上大学,还会说几句名人名言,不过跟书就没多大关系。

  最后我发现,能停下来听小女孩推销的,大多都买了一本。的确,看着小女孩满脸通红、汗水直流的样子,很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不忍拒绝。

  有不少人都会选择买一本书,支持了满头大汗的孩子,也满足自己一点点同情心。

  她说最开始以为是公益活动,卖的钱是做公益的,想着支持一下,结果听着听着才发现就是简单的卖书,又不忍心拒绝这么小的孩子,就买了一本。

  有很多类似的公益活动,也是让孩子走上街头,推销一些小纪念品,卖的钱会用作某种公益用途,比如捐给基金会什么的。

  买纪念品的人就算是因为不忍心拒绝才买,也付出了爱心做了公益,会觉得自己的钱没有白花,比支持小女孩勤工俭学的阿姨好受多了。

  孩子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介绍产品,说服别人来购买,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沟通能力的锻炼。

  他们还要学会面对拒绝和挫折。在推销的过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拒绝购买的人,这些拒绝也是他们的挫折。

  有些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推销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赚取零花钱,对推销的技巧和方法并没有太多了解和掌握。

  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参加类似活动,也不过是拍拍照打个卡,拿个什么证书之类的,孩子只是形式上参与了,还学会了应付差事。

  就像那位不忍心拒绝的阿姨,她并不是因为小女孩的推销技巧和能力才买单的,单纯是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

  还有啊,如果孩子推销的东西是有价值有意义有用的,比如小发饰、正规出版的书籍之类的,买单的人会觉得「在哪买都是买」,支持小朋友也不错。

  像有些幼儿园或小学搞的跳蚤市场,小朋友摆摊卖自己闲置的玩具书籍小饰品,还有幼儿园学校或自家种植的小青菜,孩子们做的手工之类的,买家主要也是小朋友,主打一个公平买卖,开心就好。

  可偏偏,有的小朋友推销的东西让人欣赏不来,真要核算成本的话,简直是一本万利,如果是正常的售卖场景,估计没人会买单。

  当售货员变成小朋友,利用孩子的稚嫩可爱推销,利用人们的同情心促单,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道德绑架色彩。

  虽然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孩子的家长用这种方式「赚钱」的方式锻炼孩子,实在是个大聪明。

  有个脱口秀演员讲过一个段子,有个妈妈带着孩子出门,孩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本来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说个抱歉对不起就完事了。

  但这位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让孩子一遍遍跟人道歉,先用中文说对不起,再问孩子,用英语怎么说对不起,用英语跟叔叔道歉……

  段子里被踩脚的人,都想着打电话给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用英语跟这位热衷教育的妈妈说「没关系」。

  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生怕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孩子就落后,导致家长时刻焦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绞尽脑汁。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日常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不自觉模仿父母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经常有人直接把垃圾从车窗扔到马路上。如果车上有孩子,孩子看到家长从车窗扔垃圾,看一次就学会了。

  不管家长再怎么认真教孩子不要乱扔垃圾,让孩子参加多少次环保小卫士的活动,都比不上一次错误示范对孩子的影响大。

  锻炼或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机会,出门问个路,过马路遵守规则,买东西拎行李按电梯倒垃圾……都可以成为教育或锻炼孩子的机会。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比看书讲道理更直白,也更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方式。

  当然,那些让人反感的「锻炼孩子」的方式,家长到底是想锻炼孩子,还是想利用孩子赚钱,也只有家长自己清楚。

  至于孩子是得到了锻炼,还是掌握了某种财富密码,就看家长的初心的到底是什么了,教育终归会在某一刻形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