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懂得要趁早给孩子立规矩的道理,但却经常遇到这样的困境:跟孩子定规矩的时候,说得好好的,孩子也很配合,结果到最后,却发现规矩根本就立不起来。

  为何给孩子立规矩这么难,为何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其实,规矩能不能立起来,主要看父母的教育方式。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即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性的。在每一个阶段,孩子心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心理认知也有很大的差别。父母只有在孩子合适的年龄段,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才能接受并内化成一种习惯。

  孩子的规则意识应该从1至2岁就可以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不必过度强调规则,跟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这个年龄段孩子根本不会听你的话。父母只需从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入手即可,比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比如当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自己想穿鞋子的时候,家长就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替代。

  当孩子到了3岁左右,这是立规矩最好的年龄,如果错过这个时期,等孩子上了小学再立规矩,那线岁之后,父母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规则。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什么事情可以向父母请教,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让孩子有一个界限感。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须让孩子明白,规则不是坏事,它不是约束,而是一件好事。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范围之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就能立起来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长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能要求孩子做一套,自己却做另外一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父母带头漠视规则,自然也会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漠视。

  最好的教育在行动中,要知道,孩子在吸收性心智作用下,会无条件吸收他的所见、所听、所做。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

  在家庭里,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应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如果某一位成员在家庭中过度牺牲和奉献,一方面意味着他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他人逃避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那么这样的家庭就少了界限感。

  在家庭里,爸爸、妈妈、孩子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家庭的运转,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动力系统。只有在一个有界限感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才能更好地知道每个人的界限在哪里,每件事的界限是什么,这样也有利于日后家庭规则的建立。

  给孩子树立规矩是一个需要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但只要规矩制定了,就应当让孩子努力去执行。

  但很多家长就会觉得,让孩子执行规矩比想象中要难多了。尤其是当孩子负面情绪来了之后,家长们也会感到很无力,不想面对孩子的这种情绪,便很快向孩子妥协,觉得下不为例就可以,由此一个好的规矩和界限就很难建立。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理解制定界限这件事情的,只不过既然家长在行为上对他进行了限制,那么就要允许他在情绪上有发泄、有表达,家长需要接受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过去了,家长再告诉他,这是我们全家制定的规矩,我们都需要这样去做,由此一个好的规矩就建立起来了。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拥有独立选择权很重要。这件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么把选择权交付给孩子;这件事情如果关系到妈妈和孩子,或者是爸爸跟孩子之间共同的事情,那么需要表达清楚各自的需求,再来共同决定这件事情。

  比如在家庭成员比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孩子一有不良情绪,全家人都会去哄,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处于这种情况时,家长们会发现其实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孩子都很难被哄好,因为孩子的主动选择权已经没有了。

  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其实把孩子情绪管理的责任背在了自己身上,就是孩子的情绪是由其他人来决定的,而不是自己。但情绪其实是孩子自己的,当他情绪不好可以选择在情绪里待一会儿,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难受,他去感受和不舒服的感觉待在一起,过一会儿他会好得多。

  所以,家长们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去做选择的机会,不要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