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宝妈在后台留言,她说孩子今年6岁进入幼儿园大班了,一遇到稍有困难的事情就打退堂鼓。

  有人说,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有主见;而没有主见的孩子,人生路会越走越窄。

  其实,孩子有没有主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决定的,父母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或者有危险的举动,父母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跟孩子沟通,没有问题,但这样的话尽量少说。

  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会常常把“不”挂在嘴边,来向父母表明“我要自己做决定”的态度。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敢做决定,害怕父母的责备,害怕承担后果,更怕父母不再爱他们了。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综艺——《朋友请听好》,有一期里,易烊千玺读了一封信。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的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

  即使长大了,被“安排”成功了,也是一个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优秀绵羊”。

  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孩子有选择工作的自由、选择在哪工作的自由、选择工作时长的自由。

  孩子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中,可以自由的参与到环境中来,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从中获得自主发展。

  这种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首先是非常愿意接受,并能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其次,环境中渗透着教育,幼儿可以通过选择取舍、动手操作,积累掌握某种经验或技能。

  再次有序的环境本身,就渗透着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不需要老师去提示,而是让幼儿自觉的领悟,去遵守从而变成一种内需,这对幼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倘若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孩子自2岁开始,乃至1.5岁左右就喜欢说“我自己来”,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我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就应该打造一个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思考,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当你发现孩子有点“独立特行”,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的时候,就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

  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计划好,小到日常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大到报辅导班、兴趣班,完全由家长一手操控。

  但路毕竟还得靠孩子自己来走,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只要孩子选择的大方向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家长应当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在所有幼儿教育体系中,唯独蒙台梭利教育有着试错的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具的错误控制上。

  蒙氏教具的错误控制这一特性,并不是注重让孩子改正错误,而是让孩子在众多选择当中不断地试错。

  从而发现自己当初所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会产生一个不一样的结果,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因此,平日里家长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总是各种否定、贬低孩子。

  选了自己喜欢的裙子,妈妈嘲讽她没眼光,换成别的颜色后,妈妈又说她没主见;

  工作后成为一名记者,只要一和家里通电话,妈妈就嫌弃她的工作没编制,不稳定;

  攒钱买了自己第一辆车,开开心心带妈妈兜风,没想到妈妈嫌她的车太便宜,丢人。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畏首畏尾,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女孩,就像妈妈说的那样。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