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各种事物安排的满满的,但在每一次忙碌之后,留意内心留下的居然是一份定。但也很矛盾,忙和定之间还有一丝丝慌乱,慌乱日子过的很快,似乎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没有细嚼慢咽,就已经吃完了。

  人到中年,总忍不住想清华保安经常问的三个提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有答案,徒增烦恼,却又忍不住思考这份人生的意义。之所以思考似乎内心深处有一份遗憾,那是一份忆不起来的深层记忆,那是什么呢?却又不知道。

  在迷茫中,只能用笨拙的方式阅读、书写和记录,于是,写下一篇篇读书笔记和影评,好像在告慰自己没有荒度岁月。

  如果你有兴趣,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分享,哪怕几个字,也是我们彼此的一份交流,让我看见你,也让我知道你看见了我!

  喜欢余华的幽默和入世。他的《活着》一直没有勇气看,他把悲伤留给了观众,把快乐留给了自己。

  周日的下午,一口气读完了《活着》这本书,读完真的胸闷,一个人还可以再悲惨一些吗?作者太狠了,都不给我们喘气的时间,一个大浪又一个大浪把主人公摔打着。虽然是小说,但在那个年代,这不算离奇,也许只是余华把好几个真实的悲惨故事整合到了富贵一个人身上。

  小时候我们村子里,我叫海良大娘的一家,就经历过其中一半的悲惨,大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有些傻,小儿子长得帅气又聪明,后来去当兵,可是在部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就去世了,攒了很多年钱,够了大儿子的彩礼钱,娶回来的老婆不到一年就跑了。每年过年回家,还能见到大娘,但她脸上并没有悲苦,反倒像小说中富贵一样,依然活着,还能开玩笑,还有着幽默和淳朴。

  这就是生命力吧,死去的人离开了,活着的人就要完成生命的历程,走好这一程,书中富贵和妻子都感慨,说自己把孩子们送走了,死的时候也不担心他们过不好,依然在黑暗中能看到一丝丝可以表述的光明,富贵的家珍太苦了,但绕过生命中这些物质的苦,他们也有属于他们的幸福,就是一家人的那种深深的惦念和亲情,富贵一生都被爱着,他的父母,他的爱人,他的儿子女儿,还有他女婿,甚至是那头牛,他爱着家人,家人爱着他,在惦记中品尝着生命的这份苦楚与甜蜜,假如可以想象富贵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是毫无遗憾的闭上眼睛,可以去到另一个世界去和他爱的人相遇了。

  这本书真的很抽象,尽管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试图运用欧琳的光体在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有些内容读着很是兴奋与共鸣,有些内容我也只是读了而已。不过,去感知而非思考,也许有些内容已经感知到了。

  关于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如果担心与我们亲近的一些人跟不上,不得不疏远,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喜欢书中的观点,如果为了和某人在一起而限制自己向前,这段关系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因为没有真实的活出自己。其次,整个世界,都会因为我们每个人进化而更好。最后,需要看看这段关系是否真的滋养并支持这个人的成长,有时,迈出一步继续向前会更好,但大多数时候,一旦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他们的关系其实会改进,并具有新的深度和意义。

  如何与想要发生的事物调频?让生命真正运动的不是你或我想要什么,而是什么想要发生。

  直觉是一种本能感觉,你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就是知道了。你可以在急需的时候用上它,迅速获得答案和指引。直觉是每个人拥有的能力,但人们经常不愿意聆听直觉,甚至不愿意承认,因此重要的是直觉来临时要选择去关注它。

  合一的生命活在拓展的状态中,处于合一状态时,能感知到去做某事是对的还是错的。什么会让我们失去协调一致的状态?做一件不适合你的事情,对自己不真实,或者说一些违背信念的话,这些都会破坏你和自我的完整统一,失去一致性。一旦体验到了合一,就很难去做那些令你脱离一致性的事情,因为当你与自己保持一致时,你感觉非常好,清晰,有活力,更完整。如果一项决定不适合你,身体和能量就会通过显示失调状态提醒你注意这个问题,这时需要重新调整行动,与真实意图保持一致,从而再次返回合一的状态。

  相反,完全做你自己,同时也接受对方做他们自己,一切都会如期所愿,享受你的探索之旅,在共同拥有力量的地方去联结。但要记住,我们不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放弃成为真正的自己。

  当活出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热情,真正的人生,将很难接受任何形式的不线#《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本书龙应台不断穿插在两个身份中,儿子的妈妈,和父母的女儿,而且都是正在分离中的过程,儿子长大,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依赖你,更多的是厌烦,而我们曾经似乎对父母的唠叨也是厌烦,当我们明白过来,想要珍惜的时候,发现很多事情已经没有机会做了。

  龙应台的文字总是很能打动人,简单质朴,却又触动人心。她说“我有一种乡下人特有的愚钝,这种愚钝,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打动我的是她这种真实,在她的文字里,我读到了自己,有一位多年的朋友有次笑着说“爱芬身上,有一种既高雅又粗俗的品质”,高雅可能源于骨子里热爱读书写作,粗俗同样来自于我骨子里的乡村气息,第一次和爱人去他家见他爷爷,爱人是爷爷带大的,年迈的爷爷非常喜欢我,说我身上有现在的女孩子身上没有的品质,估计也是这种我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淳朴,来自生我养我的乡村。

  龙应台说“父亲每天听《四郎探母》,总唱那几句:“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独.....”《四郎探母》成了她整个成长的背景音乐,熟悉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但是你要等候四十年,才明白它的意思。

  是的,有些等候需要经历漫长岁月,也许这也是生儿育女的恩赐吧。女儿青春期,你左右不知道如何回应她,问她考试考得如何?她说“你不知道考完试不要问考的怎么样吗?”你不问,她说你不关心她,而且觉得你给她脸色。我知道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既愤怒又委屈的,有一天,我在我的脸上看到了我妈妈,30多年前,我也青春期的时候,我就像我的女儿一般厌烦我的妈妈,我妈妈脸色更多的是做了很多事,还被家人指责的委屈,我还怪她总是委屈的表情。那一瞬间,44岁的我忍不住哭了起来,心中对我妈妈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而这份道歉这份对妈妈的懂得和看见,是30年以后。女儿的青春期,真正让我和妈妈再次重新联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妈妈那份无条件的爱。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这微妙之间,去看见。如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一切都是心的批注,人生总有遗憾,但带上自己的心去看见,哪怕一切都是稍纵即逝。

  有一次直播讲如何写书,有一位粉丝在下面回应说喜欢我们,因为我们把写书这件事祛魅了,我第一次听这句话,就立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在冥想中,只是观察身心发生的一切,只承认他们的存在,不对其横加指责,亦不对之孜孜以求,同时,认识到我们的评判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到这些评判必然会限制我们对体验的思考。但不要陷入到对评判本身的评判中。

  至强则弱,在耀眼光环的遮蔽下,很轻易就会触摸不到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万物皆有情感,如果自筑篱笆将自己与所有情感隔离开来,那只会自食其果。

  意识与思想并不等同。它在存在于思考之外,虽然它利用思考,推崇思考的价值和力量。意识更像一个容器,它盛放、容纳我们的思考。冥想不是通过思考来改变思考,而是观察思考本身。在培养正念时,我们处在思考之外或之后,就好比在瀑布后面的山洞。

  另外小心积极思考。如果我们决定积极思考,也许会有些用处,但这不是冥想。只是更多的思考而已。正如我们会轻易沦为负面思考的囚徒一样,我们也会轻易沦为所谓积极思考的囚徒。积极思考也一样狭隘、零散、荒谬、虚幻、自私自利,甚至有可能是错的。

  练习想要持续,重要的是不要在过程中让自己的沮丧和障碍过于强大,令人生畏,慢慢摸索,找到持续的方法。

  我们其实无法逃避任何事情,不想应对的,努力逃避的,因为逃避,你去哪儿,你的头脑和心灵也会跟着去哪儿,也会如影相随,你不可能逃避你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正念就像一口锅,把所有的感受都放进去,感受它们,任由它们慢慢熬煮,提醒自己不必立刻对它们采取任何行动,待煮熟,更容易消化和理解。

  做父母,是为期18年的静修。作为父母,最佳的方式是以身示范,以行动表现你最想传递的东西,同时把嘴闭上。

  为人父母是一种长期但又并非永恒的守护,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们的现在与将来,都只属于他们自己。

  看的眼睛都疼,看完这本书,怎么说呢?如果带着了解故事八卦的心情来读的话,还是很有意思的。书中的八卦人物都是真人真事,而且听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讲贵族家里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但能感觉整本书只是在叙事,并没有传递很深的思想,也许思想已经藏在叙事里来。

  读完几个感慨,感慨有钱人原来是那样生活的,感慨性格即命运,感慨旁观者清,在百岁老人口述中,讲别人的故事的时候,似乎很容易描述这个人的性格导致的命运,而到了自己的人生,就纵身一跃,稀里糊涂了,嫁给了不爱的人,一直被教导男女手授受不亲,却又稀里糊涂未婚先孕,和不爱的人结婚,在一起生活了将近100年,还是不爱,话里话外都能感知到这个她生命中在一起最久的人如此没有存在感,以及厌恶的情绪,也许这是她一生的败笔,但也许在命运的背后,这恰恰是她人生的幸事呢。

  书中讲到自己一直通信巴金的哥哥大李,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我觉得恰巧就是杨苡从小被保护的太好,不懂人情事故,在和大李的故事中,一直是一位索取者的态度,只是事无巨细的叙述着她想叙述的故事,似乎从未曾对方的角度考虑过什么,也许恰恰也是这样的性格,让她长寿吧,人生的主题主要是好玩,有意思。这本书看看电子书就好,纸质书我觉得不用买来读。

  不能读小说啊,一读就深陷进去,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600多页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要遇到那个对的人,你和别人不知道说什么,但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就无话不谈,哪怕千里之外你都要找到他,和他只为说上几句话。这本小说举好几个村之力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好絮叨,但絮叨着絮叨着就懂了人物的关系,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内心。杨百顺经历千般不顺,但用顽强的生命力依然硬挺着,在这片土地上,但这些都打不倒他,打倒他的是心底的温柔,他遇上巧玲,是他的继女,可是他们却无话不谈,巧玲和他比和妈妈的话还多,所以他巧玲丢了之后,他被打懵了,他离开了那片土地延津县。

  牛爱国好不容易找上个媳妇,却和媳妇没有一句共同语言,于是,他在朋友的教导下,用语言,用行动,用尽了一切的办法,却依然没用,因为就是两个无法对话的灵魂,而他在另一个地方遇上了章楚红,别人的妻子,可他俩却无话不谈,可以一晚上的说话,他的妻子背叛了他,他成了自己想要杀掉的那种人。只因为对方懂他,他们有话说。

  一句顶一万句,看起来是啰哩啰嗦的絮叨,絮叨的背后却是灵魂的对话,每一个灵魂都在找另一个灵魂,那个能对上话的原因,和地位、财富、人品都无关。

  一句顶一万句,其实只想问的是“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哪里去?”无关于你是农民还是达官,而这样一个答案,需要用一生来回答。

  玛莎盖尔霍恩海鸣威的第三任妻子类似自传类的一本书,作者是麦克莱恩。又是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书,晚上读到夜里快要12点,早晨起来练习完瑜伽,假日家人还没有起床,我继续阅读,直到意犹未尽的合上最后一页。在最初看玛莎和海鸣威相遇的过程,感觉玛莎是那种慕强女孩,而这个强还是海鸣威,最初的玛莎低到尘埃中,正为她不值得时候,越读下去越发现,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女主,心中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是谁,她要成为的绝对不是海鸣威的妻子,尽管后来她上位了,她是作者,是战地记者,更是她自己。她一生从未停止写作,每完成一部作品,就快速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往下一个目的地,而她在81岁高龄还奔赴战争现场,美国以她的名字创建了盖尔霍恩新闻奖。

  她和海鸣威的感情只有7年,这本书主要就是从她和海鸣威相遇的七年写起,相恋相争相厌到分开的七年,相比海鸣威的另外几任妻子,她们在遇到海鸣威之前是优秀的个体,但和海鸣威结婚以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变成了海鸣威的妻子,失去了社会上自己的角色,书中让我最佩服的是玛莎独立的人格,当海鸣威决定要和第二任妻子离婚的时候,她犹豫要不要结婚,当海鸣威想要让她给生一个女儿的时候,她拒绝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当决定和海鸣威离婚的时候,她什么都没要,她太自信了,太绽放了,铮铮铁骨的女子。她一直活到90岁,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光的人生和生命力,她的朋友说她是“1500瓦的灯泡”,信念,行动,笃定,活出来自己想要的一生,简直啦!

  这次是在视频号解读这本书,本来想着用四次的时间来解读,这本书越读越爱,于是又改成了8次的时间来解读。详细的解读在视频号每一章都解读了,这里主要记录一些当自己想要记录这本书的时候,头脑里冒出来的那些内容。

  在灵性成长中,我们经常听到本自俱足这句话,其实有时候并不能理解,明明我此刻是缺乏的,怎么就是本自俱足了呢?这次在这本书中,我读懂了这个意思。当我们受孕的时刻,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和宇宙或整体的爱是连接的,孩童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放弃或压抑许多自己的本质,核心能量的冻结切断了人和宇宙能量之海的连接,当孩童成为“好”小孩时,就冻结了大部分的核心能量,再也体验不到自己和宇宙能量(爱)的连接。但社会接受的方式却是有条件的,这也是大部分情绪问题的来源,为了顺应社会文化的需要,我们切断了和宇宙之爱源头的连接,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寻找爱和发展关系。于是,一生都陷入两难的选择,用更好的策略确保自己得到别人的照顾,还是找出某种方法和宇宙能量重新连接。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被人照顾的依恋状态,迈向更自主的状态,在宇宙之爱的层面与人连接。而敢于敞开自己,是最好和宇宙连接的方式,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我们与别人的痛苦产生共鸣,所以开始解冻,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这是需要与别人真的同在,开放自己,尤其是愿意分享自己私密痛苦的过程,但也不一定非要分享痛苦,敞开心门时,就能彼此连接。

  这本书可以分享的太多,有意愿的可以去#爱芬唤醒情商 视频号去看每章节的解读。

  怎么会有这么会写作的作者,这本书翻译的也好,端午节的假期,在家里做了凉糕,爱人做晚饭我洗碗收拾家,和青春期孩子斗智斗勇间隙,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有趣的书,生活在别处,作者从英国伦敦去到普罗旺斯,最后在哪里买了房子并定居,带着欣赏的眼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读的过程总能想起我那个小山村,我在想假如一位英国人居住在我的小山村,会如何描述呢?书中描述“穿袜子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手表躺在抽屉里也很久了,我发觉,凭着庭院中树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时间。但至于今日何日,我就不大记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觉得自己快要变成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院中蔬菜了。”我在老家的时候,经常会忘了时间,不知道是星期几,也很少看表,日子总是过得很慢,但也经常会觉得无聊,想要去忙起来,如今读这本书,怀念这样的日子,也许真的是干累了。

  书中并没有特别的故事,就是一日三餐,装修房子,伴随着村子里的几位村名,还有不时来访的访客,但会在这样的文字中沉迷,作者描述他买的那张石头桌子,读的过程一直惦记着啥时候才能放到院子里啊?描述那个有点反社会人格的马索,好个粗野、贪心又虚伪的老无赖!话虽这么说,我却越来越喜欢他了。村里就是有这样的人,骂骂咧咧,对什么都不满,但你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又会马上会出现。

  他是怎么完成这本小说的呢?小说就像日记一样按照每个月来写,我想他也应该是每天记录所见所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然后筛选,加工,润色,最后写出来这本书。

  一边读书一边在思考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为了收获更多的信息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原来学的那些没用的知识是一些信息,现在为了兴趣所读的书,都是在升级自己的认知,通过读书,就像和高人对话,认知维度不一样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化解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如果再能把书中的一些运用在实践生活中就更棒了。

  就像这本小书,就在和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相遇的高人在对话。记录一些非常喜欢的内容。

  人生旅途有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一个是命运,命运是我们无力掌控的东西,另一个是命运提供的实际的选择。而这两者之间可以改变的还有第三个就是性格,想让选择不一样,我们无法逃避命运让我们面对的选择,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性格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性格上下功夫,我们无需为命运承担任何责任,那是上帝的决定,但我要为我的性格负责,因为性格是可以塑造、净化和改善的。

  读完这段话豁然,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而区分两者却需要智慧,这个智慧从性格的培养中来。

  经历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体验则是我心中发生的事情-我的感觉、感受,带来情感的结果。我们就是在经历和体验之间的空间活动。

  幸福的反面不是生活的艰难和挣扎,而是无聊。如果没有问题要解决,没有时不时地超出我们自身能力的挑战要应对,我们就会变得无聊,而无聊是人类最普遍的痛苦。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时刻一个瞬间。那么如何增加幸福感呢?努力工作。把工作做的自豪,完成任务,克服看起来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些都会让我们幸福,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渴望。

  读完这段,真的消耗了我和孩子之间持续几天的精神内耗,我们总希望孩子持续的幸福,但持续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才会遇见幸福。

  最后用一个笑话结束这篇读书笔记,但这个笑话有点冷,但未来可能也是这样一种现象,据说未来的工厂,将只剩下两种活物,人和狗,人的工作是喂狗,狗的工作是确保人什么也不碰。

  原来看过这部经典电影,周末陪孩子复习,我如饥似渴的读着这本小说,电影还原度很高,但电影篇幅有限,小说中很多细节的描述依然是只有小说里才有的。一个多么立体的人啊,爱家庭,爱朋友,遵守承诺,说一不二,却又杀人不眨眼,冷静却又有爱,头脑清晰却又重视情感,当一个人拥有了性格很多的对立面,这个人就既是立体的,又是丰盛的,生命的体验就是极致。

  但当他像每一个老人一般生老病死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唏嘘,老天爷最终还是公平的;另外就是在看他的四个子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突然间也像理解了教父经常说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同样的父母,四个孩子却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命运。作为父母能做的也就是教导孩子,但孩子最终的命运却不是父母能掌控的。打算有时间再刷刷这部电影。

  MCC叶世夫的关于教练的一本书,读起来内心会很安静,关于教练,督导,教练自身的成长,会很多次和自己的内心呼应,感受到他在教练的路上真正的在修为,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践行,践行的过程又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是教练也是生命的成长过程。

  读他的书能感受到一个真实谦虚的君子。同时我也在思考,我是不是该把自己教练督导和教练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也记录下来,未来好出一本专门支持教练成长的书呢,同时也见证自己从PCC到MCC这条路上的成长过程。想到书中有一句话很受触动“什么CC客户并不关注,客户更在乎你有多在乎他

  假如我们可以在时间里自如穿梭,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这部电影就是如此,他可以在时间里穿梭,却无法控制什么时候会穿梭回去,他可以穿梭,却又无法改变命运中一切的发生。但他可以回去和儿时的自己对话,可以和自己爱的人经常在一起,因为失控,所以格外珍惜。

  其实这很像一场教练对话,教练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家,我们可以去到过去疗愈,去到过去拿资源,找信心,但过去发生的我们同样无法改变,那么可以改变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想法和情绪,面对同样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在这个架构下,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选择如何珍惜,选择表达。

  就像命运,假如一切真的早已注定,那我们还活着干什么,其实即使不是一切都已注定,活着的最后不就是死去吗,那因此生命就没有意义了吗?有意义的就是这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这份体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中的那些伙伴,有些是过客,有些是爱人,在爱与被爱中体验那一份甜蜜,我觉得这就足够了。生命终究是美好的,如同这部电影,我们会流泪,但依然祝福电影中时间穿梭者的妻子,有一个一直让你愿意等待的人,想到他嘴角就不由得露出甜蜜,这就足够了。

  很震撼,斯通的表演太有张力了,为了艺术。想起一句话真正高级的猎人都是以猎物的方式出现的,女主在前面看起来是被控制的,没有自由的,但纵观整部电影,女主却是一直蓬勃发展,恣意绽放的,在懵懂期,让自己各种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慢慢清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反观电影中第一个骗她的那位律师朋友,以为可以玩弄女主,没想到自己深陷其中,最后疯癫。而最后出现的那位军官,更是夸张,以让别人痛苦为快乐,同样最后搞笑结束,变成了一只活着的咩咩叫的羊。而一直尊重女主的max却笑到了最后,获得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很多人看完电影觉得不适,可能是源于电影中女中表现出来没有羞耻感,或者在巴黎为了生活成为妓女的那段,女主表现出来的没有羞耻感,恰恰是因为没有被集体潜意识所灌输,她理解事情的角度都是直观的,表达情感也是直接的,简单却又张力,难怪那位律师会因为得不到会疯狂。

  电影中女主是女儿却也是自己的妈妈,有点像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当我们读一个故事,我们身在其中,书的封面就像是房顶和四面墙壁,一个家,她最喜欢的就是你读完一本书的那个瞬间,那些故事会像最真实的梦一样持续陪伴你。

  那是灵魂和灵魂的对话,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生活在纯粹的物质世界,权利名望金钱,就如电影中的上流社会的那位女性,她获得了世俗定义的成功。还有的人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电影中的老绅士,他拒绝一切社交,只愿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甚至希望最好书不是人写的,把带有作者的封皮都烧掉。但女主是那种既拥有精神世界,又愿意在物质世界去做事的,于是,她想在小镇上开一家书店,将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但没想到这样一件人畜无害的事情却触犯了上流社会的那位女性,一方面她要在女主开书店的老房子旁边要开一个艺术中心,另一方面她估计内心无法容忍女主凭什么她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电影没有太多特别挣扎的镜头,甚至很多斗争表面上看起来都温和而不失礼貌,电影最后甚至不像很多故事中主人公英雄之旅那般,最后战胜了一切,成功了。女主最后失败了,因为弱小的她无法和权利对等的去PK,但她的勇气,她忠于自己的内心,她的身心合一,她对小女孩的影响,这一切却在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彰显着。正如鲁道夫斯坦纳所言“寻求实际的,实用的生活,但是不要让寻求的方式蒙蔽了你,让你看不见它里面的精神,寻求那精神,但不要出于精神的自我主义,出于精神的贪婪去寻求,而是,因为你想要在生活的实践中,把它无私地应用到物质的世界里。

  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精神,我们要在精神之光中,做一切物质的行为,而所有追寻精神之光的努力,都在培养热情,去实践行动。”

  什么是亲密关系?在《懂得爱》书中说“亲密就是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展现,并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的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如果用这句话来理解亲密关系,可以对电影中两个人的关系有些许的理解。铜墙铁壁般的男主,他的衣服设计、灵感创作是他的天,任何人不能打扰,所以他讨厌有人爱上他,离不开他,在过去,一旦一份感情变得粘稠,那就是这段感情要结束的时候。而这次他遇到了最普通的服务生爱玛,她可以忍受,她有足够的耐心,她也喜欢他,她发现了他的“漏洞”,就是在生病的时候是脆弱的,在脆弱的时候是可以靠近的,是两人最近距离的时候,于是,毒蘑菇上场,不会致命但能带来身体疼痛的蘑菇,让他的心能在那一刻卸下披甲。

  我想起来了我年轻时的一个朋友,她爱上了一位家庭条件比他优秀很多的男生,他们彼此相爱,但男生的父母不同意,他们被迫分手一段时间,就是在那段时间,她哭着对我说“我真的爱他,甚至想象他要是残废了一条腿,这样我就可以照顾他,和他在一起了。”

  爱情真的是很主观的一件事,就像电影中的男主和女主,即使男主后来知道了女主熬制的毒蘑菇,但依然面带微笑吃了下去,就像他们的调情药丸一般。因为只有这个时刻,他才可以真实且脆弱的呈现自己,而忘了他的艺术天才,设计灵感。

  这是福楼拜大师的小说,看完电影,觉得可以看看小说中细腻的描述,这本小说中的女主有点像余华《活着》中的有福,生命本身凄惨无比,却依然愿意敞开一颗心去爱,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父母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依然很难,但《简单的心》中的女主却能做到付出百分之百的爱给到雇主的女儿,给到她外甥,甚至给到对她并不好的女主人,给到鹦鹉。世人也许觉得这样的人太傻,但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即使别人看着生命经历是卑微和悲凉的,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因为有爱,而让生命不同。这也就是女主人嫉妒她的部分吧,嫉妒她和自己的女儿能那么好,嫉妒她居然她对外甥能自己不吃中午饭而给别人,女主人无法认同,却羡慕,因为她终生孤独,既无法爱别人,也无法接受别人的爱。

  但看电影的过程内心还是很压抑,这部电影是一部超级冷门的电影,豆瓣都没有几个评论,估计也没有几个年轻人能看完。有时间找来小说读读原文。

  哭的稀里哗啦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豆瓣评价很高,一直都没敢看,当生命不能承受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电影中一家人所经历的,别人听了都无法接受,但我很喜欢电影的表诉方式,并没有把人们引向仇恨和报复,而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做可以做的改变。

  一部美好的电影真正传递的价值观一定是人性之善,哪怕再悲伤的事情,穿过悲伤,生命继续,生命中的美好大于阴暗,我们不排除阴暗肮脏的人性,但更要知道有光的地方,电影在小女孩出事之前,爸爸妈妈之间只是维系着关系而已,彼此不再过多交流,彷佛这样要下去一辈子,甚至自己怀二胎都快五个月了,都没和老公沟通,而老公每天从工厂回家之后,就是看电视,眼睛和耳朵似乎从来未曾落在家里的人身上。

  但出事之后,他们经历痛苦咒骂,分歧冲突,一家人共同面对,再加上周围人的支持,虽然事情无法逆转,但一切都在往前走。在电影结尾说“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的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这部男男恋的电影太棒了!细腻,帅气,不太喧闹,却又真情实感,描绘了一个神奇的爱情故事,就像灰姑娘遇到王子,却又一笔带过。什么样的神仙表达方式,简直太爱了。命运如同一只看不见巨大的一只手,安排了这一切,却又给人留了空间可以自由选择,有的人选择关上了窗户,而有的人选择跳入了船中,没有好与坏,都是选择。

  一个看起来是注重精神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懦弱的,一个看起来注重外在的,但最终却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的生活,看起来是主动给的,却是被动的那个,而看起来是被动的那个,却变得主动,在被动与主动之间,是爱,也是勇气,我们都热爱那个有爱又有勇气的莫瑞斯,却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都选择做了克莱夫。

  说是土狗们爱看的电影,看来我是土狗了,太低挡不住安妮海瑟薇的美了,甜蜜美好的滋味,好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低挡不住的美人儿,人美如少年,年龄却是40+,还有一个女儿,离异,艺术家身份,有自己的商业艺术工作室,所以这样的美人,只有著名的乐队歌手小鲜肉配得上。

  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的电影,一开始会有点看不明白,但却是非常有寓意和灵性的一部电影。父亲的世界,分为两个世界,精神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在现实世界,用平淡的眼睛来看,没什么值得描述的,就像在电影最后医生问正在照顾父亲的儿子,说一种是你父亲给你讲的那个神奇的出生故事过程,另一种就是那天其实什么也没什么,你出生了,就这么平淡,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们的世界其实本就平淡,每天用平淡的视角看,不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事吗?那如果我们带上精神世界的视角,带上隐喻,带上故事,一切蒙上了神秘浪漫的色彩,那就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在精神家园,我们可以打造我们的精神花园,用爱、责任、行动来浇灌这个美好的花园。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故事组成的。

  假如一个人拥有上天给特殊的能力,却无法运用这项能力,而且还因这项能力而痛苦不已。电影中的约翰就是如此,他说“我累了,不想活了,真的,我不想再像孤雁一样,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该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丑陋的人性,我不想在每日承担全世界的痛苦。”

  他的特殊能力就是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他能吸入别人的疾病和痛苦,帮助别人减轻痛苦,但自己却需要时间化解,我想这个故事是有时代背景的,那个时候人们都过得不轻松,所以世界苦难更多,但如果约翰既能感知到别人的痛苦,也可以消化自己的痛苦,再加上灵活的反应,也许一切会不一样。

  但电影中的约翰如同天使一般,只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却在智商方面无法运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导致他拥有天赋,却带来的只有痛苦,拥有感受别人感受的强大能力,却没有足够的智商来运用这份天赋,就像现实中很多人,天性敏感,敏感其实是资源,但如果不能超越敏感,就会很痛苦,但当能超越敏感,敏感成为他的资源和优势,比如成为疗愈师,成为心理咨询师等。

  “那件事不是过去了,是我接受了”,人生总归是一场自我和解,就像在比赛最后,张弛在飞驰的过程中看到了那一年开的最快的张弛,依然不由的说“我那时开的真快”,宇强说:那你追上他。还是自我和解。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有的人看起来是失败的,但始终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一直在自我超越,哪怕是面对强规则,面对不公平,但大写的人始终是“致良知”;这部电影并没有朝向别人对我不公平,我就要报仇,让对方如何如何,而是格局更高一筹,对别人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始终只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

  当一个人在受苦中,可是灵魂还有追求的时候,其实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情,因为既不到同流合污又做不到麻木,只能抗争,而在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下就会受更多的苦。电影中的女主就是如此,于是开始了和命运抗争的过程。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女主和男主的那段爱情,男主为了自己的灵魂自由,为了爱情,甘愿不要财产,因为只有在女主面前,他才能清晰的感知到自己鲜活的生命,从小在父亲的打压中,他对自己也是各种评判,而女主却看见了他,他们放弃了一切,而选择了彼此,最感动的是当男主得了天花,女主不离不弃的照顾着他,他们彼此有这样一段如此纯真的爱情,就不枉此生。电影的结局也很喜欢,一部冷门的电影,但很喜欢!

  伍迪真的太有才了,怎么可以写出这么多这么好的剧本?伍迪有那种能力,絮絮叨叨,却又非常中立的用电影的视角把一些人性描述的那么深入。

  初入社会的小女孩获得一个采访著名导演的机会,因此有机会认识了曾经只是在荧幕里才可以看到的人,而这些人却又对她特别喜欢,受宠若惊估计就是电影中艾什莉,在这样极端的“宠爱”中迷失了自我,褪去故事华丽的外表,只看本质的话,我想伍迪想要表达的是都一样,无论你是大导演,名演员还是银行家,但我们太容易被欲望迷了眼睛,而不认识自己。

  就像男主盖茨比说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于是,只能各种体验,在体验中慢慢感知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以为自己喜欢艾什莉,近距离相处之后发现,他俩不是一类人,艾什莉是慕强女孩,而他只喜欢那种调调,就像纽约的雨天。

  我们到底来到地球上要怎么过?成功?有钱?精神上富足?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当初选好了的剧本,既然如此,就在剧本里自由玩耍吧,不要太认真,一场游戏而已。

  很好看的电影,当肉体和灵魂分开了,灵魂可以自由溜达,会是什么样呢?有一天在瑜伽大休息的时候,大休息也叫摊尸式,那一刻,我就感觉就像身体躺在哪儿,灵魂在更高处看着我,我就问自己,假如现在我离开了我的身体,我会有什么遗憾?当下的答案就是去体验生活,而不是考虑太多。

  就像电影中的女主,一个工作狂,没有一点时间休息,然后遇上车祸成了植物人,但灵魂还可以四处游荡,只有一个人可以看见她,也就是她的灵魂伴侣,他们当天本来相亲要见面的。在这个过程,她意识到生命对她什么是重要的,就是要去体验想要体验的,而不是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而不敢体验。

  另外电影中一个小对话让我很难忘,男主怀念她的前妻,前妻因为脑溢血突然间离开了他,导致他几年都缓不过来,当他回以前他的妻子,他说其实她很让人烦,胸罩总是挂在门把手上,开车一直开到没油熄火也不会加油,而且是那种怎么也学不会的,永远不会用电视遥控器,就瞎按,但他还是很爱她。你看,人们并不是因为你的完美而爱你,仅仅是爱,就够了。

  玛丽不识字,所以完全靠着内在想要的去生活,就像那种不需要学习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甚至都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做的所有的选择无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她干活、买土豆、跳舞、出轨、赚钱,甚至被绞刑的时候,都是。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会忍不住被集体意识所影响,但如果能放下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会深深佩服她的勇气,去随心而动,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去大声的拒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始终无法脱离集体潜意识的控制,就像影片中的玛丽最终成为了道德的牺牲品。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