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关于孩子的哲学启蒙,我知道很多朋友们一听到哲学二字,已经开始想划过了,估计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各种枯燥学习的画面。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不但不枯燥,而且还很有趣。那还有些朋友会觉得孩子那么小,有必要进行哲学启蒙吗?

  我之前跟大家一样都有这样的迷思,直到我遇到了这四本非常有趣的启蒙绘本,今天就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中三本来自日本非常有名的绘本作家,极竹山介的作品。还有日本的绘本作家藤也是可知的。

  相信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总是要做一些其实不想做的事呢?要是有另一个我就好了。书里的小男孩凯文,就是这样的想法,然后他遇上了一个便宜的打折机器人。打算让机器人变成另一个他,做一些他认为无聊的事,机器人很爽快地说:“行啊,但是我需要先了解你,知道你的基本情况,这样才不会穿帮。”

  作者在这里轻描淡写地就抛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是谁呢?外部情况都好掌握,就是我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家庭成员、身体特征,这些都了解了之后,机器人说不够,我需要知道你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凯文开展了他的自我认知之旅,比如说他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由于他还是个成长中的小孩,有些事情是他小时候喜欢,长大依旧喜欢的。但有些事情随着成长已经改变了,那究竟哪一个他才是真正的他呢?梳理类似这样的哲学问题有很多。这本书不但可以帮助小朋友的自我认知,同样大朋友也适用回忆一下。

  其实我们每天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工作、社交。难得的个人时间,也基本都在刷手机,不是吗?又或者每个人都困惑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要做这些?长大之后我们自认为懂了、明白了、但其实我们真的懂了吗?每个人只有清楚的自我认知,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吗?另外,这本书的画风非常可爱,简单明了,但却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跟我女儿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她都注意到了。孩子天生是关注细节的, 读完之后问他,你说说看,能创造另一个你吗?我五岁的女儿的答案是,不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看吧,也许孩子不懂什么是哲学,但他们理解了哲学不是吗?第二本是藤野可知的《我》这本书出看比较简单,图不小,字不多。当时看到封面推荐四岁以上亲子阅读的时候,还觉得好像是晚了一些。

  但读后才发现作者介绍的内容真的不简单,确实要等到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才能真正看懂。书里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个小男孩,他先是吃点心、喝了牛奶、牛奶原来在杯子里。他开始喝之后,牛奶害怕自己不见了,后来发现,咦!我还在!我在男孩的身体里。紧接着是面包和苹果,都重复了一样的担心,最后出现的是一本绘本,男孩最初很喜欢他,天天读之后却慢慢忘记了他,连他被猫抓坏后,被妈妈扔进垃圾桶都没有留意到。

  绘本很伤心,但某天夜里他发现,咦?我还在! 我在你的身体里!最后出现过的牛奶面包,苹果绘本,一起说:“我就是你,虽然你不是我,可我却是你,我和你永远都在一起!”这里其实也阐述了一个哲学概念,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我们吃的每一样东西,都吸收了其中的养分,从而使他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读的每一本书,看的每一部电影,听的每一首歌,只要引起了我们的思索,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身体里留下永远都磨灭不掉的痕迹。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森gopnic在哲学婴儿艺术中提到,孩子们思考、探索、精益玩耍、他们有精神上的自由、开放的心灵,以及他们还会有关于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善美的哲学思考。但当他们长大后,窗口就永久地关闭下来,他们的大脑安静下来,神经源连接固化了,常规开始渗入小哲学家们的心灵,被包上了一层硬壳。

  每天一本育儿书:给孩子的哲学启蒙绘本推荐,孩子有必要学哲学吗?专家:越早越好.mp35:46

  们变得像我们一样成为了教条的哨兵,有一本书叫《学哲学的孩子更聪明》,那对我而言我觉得是否聪明,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我更希望我的孩子永远都有精神上的自由,以及开放的心灵。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希望我的孩子尽早地学习一下哲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绘本推荐给大家。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跟我互动。非常谢谢大家的时间,我们下期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