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品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决定了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是“母慈子孝”还是“鸡飞狗跳”,也决定了家长收到孩子的成绩单时是“惊喜”还是“惊吓”。

  针对这位家长提问,家庭教育指导师,来自金泽社区学校的张老师分享了她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会通过对周围事物的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运动和思维能力。

  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如果过度关注孩子好动的一面,反而会造成“负性强化”——

  比如有些家长与他人聊天时,会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我家孩子几分钟都坐不住,特别好动”,还有一些家长甚至会直接指责孩子的好动行为。

  时间久了,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就是 “好动”“坐不住”的人,反而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当家长觉得自家孩子行为举止过于活跃时,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言语,停止对孩子进行负性强化。

  当孩子精力过于旺盛时,也容易造成“好动”现象。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多做运动,消耗他们过多的精力,比如:跑步、跳绳、打篮球等。

  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锻炼孩子大脑的运动,比如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这种需要手眼并用的运动项目,有利于训练孩子的大脑专注力。

  我们拿孩子写作业的情景来举例,如果您家孩子以前写作业5分钟后便忍不住“开小差”,而现在可以坚持专注8分钟后才开始松懈。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要忽略这短短5分钟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孩子,开心地对孩子说:

  我们在训练孩子的专注时长时,可以参考以上年龄段的专注特征对号入座,循序渐进地展开练习。

  首先,在训练时一定“不求快”。刚开始时以一到两分钟为进度延长孩子的专注时间。

  比如10岁的孩子专注打乒乓至多只有15分钟,那么我们就设定17分钟的目标,而不是一下子定到20分钟。不然目标太远,不易实现,孩子就会缺乏坚持的信心。

  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能够达到现有目标后,这时家长先不要急着设定新目标,而是给孩子留出一些巩固训练成果的时间,之后再制定新目标。

  例如,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制作精美的动物折纸,对于喜欢音乐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练习演奏乐器,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锻炼专注力。

  此外,当孩子正专注于做手工或者练习乐器时,如果恰巧到了午饭时间,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硬拉着孩子去吃饭。

  孩子感到饥饿后,自然会放下手工或乐器去吃饭。在此期间,若无必要,家长尽量不要打扰孩子,以避免破坏他们的专注力。

  对于这些不专心的小动作,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忽视;而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微小提升,我们要及时察觉并给予肯定。

  例如,当孩子在做作业时频繁地喝水或跑去看电视,我们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指责和数落。下一次,可以在开始作业前提醒孩子先处理好这些事项。

  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耐心等待他们的逐步进步,以“陪着蜗牛散步”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