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的作用不仅是提醒教育评价者,也在提醒我们,面对儿童,保持更多的谨慎和反省……
这一天,我们为老师们送上了一份故宫开年大展《何以中国》的展览门票,希望老师们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活出自由、活出热爱、活出智慧、活出风采。
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女性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努力、因为创造、因为热爱,她们为这个社会贡献着独有的一份力量。
我们,也因为这样一份职业,一份为民族护根的事业,得以立于一隅,安身立命,创造价值,让生命因一个伟大的事业而变得厚重。
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这一天,我们围坐在一起,围绕着近期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习与讨论。也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个问题:
今年,距离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已有10年,这10年间,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当前,学前教育已实现了基本普及的目标,将迈入全面普及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但受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年来,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
我国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之前基本沿用了“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所创建的“行为目标”评价理念, 即以预定的目标为依据、 以可观测的行为为标准,考察教育机构、教学活动以及儿童发展状况与目标的差异程度,从而对教育质量做出“鉴定”。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观念的转变,单一的鉴定性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校”的做法也难以体现出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文件力求解决当下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质量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也为学前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评估指南》构建了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勾画了有质量的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样态。
此次颁布的《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价,聚焦班级观察,教育评估不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或资料呈现,而是需要评估者回到教育现场去,深入其中,让教育评估更鲜活、更真实、更有温度。
以往的量化评价容易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只对教育进行外在和结果性的评判,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对教育现象客观性的认识,也容易忽略对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核心的内容的评价。
因为,真实的教育是无法靠材料堆砌来完成的,美好的教育亦需要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用心灵来创造。
这一切都需要评价者回到教育的现场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教育评价也将变得更为科学、更具现场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决定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是人。《评估指南》将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儿童、家长及其关系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一份报告《孩子在充满关系的环境中成长》(Young Children Develop in an Environment of Relationships)中提出:“ 简单地说,孩子与周围大人(包括父母、教师和其他养育者)的关系,就是那个能够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有效成分(active ingredient)’。”
《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重视关系的意义,让儿童、教师、家庭的关系聚拢与共生,强调育人共同体的建立,将教育指向未来。
儿童是学前教育的直接对象,也是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好坏,儿童最有发言权。
《评估指南》将尊重儿童的理念融入了指标体系,以参与环境创设、设计课程活动和教学策略、聚焦师幼互动质量等方式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这一视角的转变,体现出了教育评价必须走向儿童这一认识。这一转变,不仅确立了儿童在幼儿园的地位,也为构建“教师和儿童共同生活”的新型师幼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一所幼儿园最大的特色,不是开设了什么特色课程,拥有什么响亮的园训与口号,而是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以往的评估中,关于幼儿园文化,需要有口号式的提法与所谓物化材料的支撑,以供评估者检查与认定。而《评估指南》所倡导“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等内容,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展现不必是宏大的叙述与遣词造句,而是要体现在幼儿园发展的各个细节之处。
在和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更关注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避免活动安排频繁转换、幼儿消极等待。
如果儿童的时间都被成人切割成小块,本质上是成人在“掌控”儿童的生活,儿童必须追随成人的设计和安排来完成一日生活。给予儿童大块的时间,深度学习才有发生的可能,互动的关系才得以建立。
最近,孩子们在学习“我家的书柜”。他们陆续从家里带来了关于书柜的调查表以及自己喜欢的书。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外出时也会带着书和调查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看书或讨论。当这些活动完成后,他们就自动地转入到游戏之中了。一会儿玩累了,书又成为了他们休憩时的伙伴。
在花草园,时间不是被切割、内容也不是被确定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孩子们徜徉其中,自由切换。
允许儿童试错、重复,反映了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以及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儿童,每个人建构学习的方式都不一样,试错、重复对他们的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
这一条强调了教师和幼儿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特别值得关注。教师因职业倦怠导致的情感冷漠也会对儿童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就应该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拥有决策权,而不是遵从教师的安排。一位老师提到,几年前,她第一次通过投票方式让孩子们做决定时,孩子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让她至今难忘。
让儿童决策应该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比如户外活动孩子们想玩什么游戏,想在哪里玩;学习中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形式的选择;班级生活中,吃饭、睡觉、如厕等生活细节的选择也应该让儿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小到区域活动选择哪一个区域,点名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声音回应;大到畅游活动中,选择怎样的游戏,平时投票选择最喜欢的图书、最喜欢的故事……都是由孩子们来决定。哈哈,花草园的环境也是胡老师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和意见之后,改造成这样的。
不仅孩子们有决策权,其实,每一个人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都应该有决策权。
这一条非常符合我们“生活化课程”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儿童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是有大主题的,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当下的孩子们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想法,一个诉求就可能成为我们开展活动的契机。
最近,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想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户外。于是,我们商量着决定把班级的一个小推车改造成“移动书车”,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进书车里,推到户外,让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
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看完书之后都会积极地整理好书,并且争当书车的“小司机”,阅读变成了他们每天都很期待的事情……
幼儿园的生活是忙碌、细碎的,在细碎的时光里,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对话。孩子们的对话看似漫不经心,但其中蕴藏着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审思、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这些对话很多时候是偶发的,教师们需要去捕捉这些可能引发幼儿深入思考的契机。这些对话中的疑问,有时教师也无法给出答案,但却可以给孩子们更加开阔的视野。
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教师及时与家长分享幼儿的成长和进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
家长有机会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参与幼儿园管理,引导家长理解教师工作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尊重教师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为家长提供分享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认为,重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是告诉家长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们”一起,向内走,发现教育的内在力量,探寻意义。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引领家长,也没有必要一味迎合家长的需要,更多的时候,家园关系呈现出的是一种共同探讨的姿态与共同成长的节奏。
《评估指南》关注“人”。这里的“人”,有园长、有教师、有家长、有幼儿,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发展与成长。
以“专业发展”为例,过去使用的《督评办法》是这样表述的:“干部、教职工队伍建设有规划、计划,队伍建设目标明确,培养措施具体。”而《评估指南》的表述为:
园长能与教职工共同研究制订符合教职工自身特点的专业发展规划,提供发展空间,支持他们有计划地达成专业发展目标。
这其中,有共同的目标,也有园长和教职工需要各自完成的工作,园长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不仅有互动,也更加的温暖、平等。
过去使用的《督评办法》中,对“园长进班”的表述是,“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园长深入班级,每周不少于6-8小时,业务园长每周不少于16小时。”《评估指标》的表述是:
园长能深入班级了解一日活动和师幼互动过程,共同研究保育教育实践问题,形成协同学习、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
少了冰冷的数字和指标,多了园长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描述。园长不再是评价打分的裁判,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与教师“共同研究”的同行者。对教师来说,少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份支持与信任。
和“胡园长”这个称呼相比,我们更愿意称她为“胡老师”。在我的眼中,胡老师就像一个葆有童心的孩子,对儿童有超强的感知力。
每当我们课程中遇到瓶颈找不到方向时,胡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加入。我们有每周的教研会,也有随时在线的课程讨论群。
这个月,我们开展的《西游记》课程,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我们不愿意重复,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胡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指导:可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入手,挖掘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有了这样的思路,《西游记》里的人物一下子都鲜活了起来。我们的课程也不再是一个个故事的串联,而变成了和历史人物的一次对线 : 激励机制
从唯课题,唯论文的倾向中脱离出来,关注教师薪酬待遇,给与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持,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教育的工具。
不仅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其教育情怀、领导力对教师的影响更为直接。园长要重视他人的作用和力量,构建开放、包容的共同体。《评估指南》的第48条,实际上是对园长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真实的教育”“美好的教育”“未来的教育”究竟什么样?这份文件的作用不仅是提醒教育评价者,也在随时提醒我们,面对儿童,要保持更多的谨慎和反省。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新的全球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教师和学习者在教育教学中相遇、在相互学习中改变。正是这种个人与集体同时发生的改变定义了“教育的邂逅”,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深受影响。
。只有当学习者与教育者彼此真诚关心,并对自我世界、自然世界、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产生深度关心、积极有效的教育才会发生。《评估指南》强调回到关系之中,回到教育的“自然状态”里去,建立一个开放的共同体与教育体系,这也是未来教育的走向。
丰富开放性、回归反思性、文化关联性和目的严密性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几大特征。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对话”和“行动”的课程。
,教师一定是要具有极大的自由、极大的自律、极大的自主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课程中自由地发挥、创造、附着上自己生命的意义。@ 意义是种子
周二的教研会上,胡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讨论《评估指南》。我惊讶地发现,《评估指南》中提到“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幼儿能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家园合作”……这不就是我们花草园教育的日常吗?!
虽然《评估指南》是一个指导评价的,但它也在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