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将对孩子未来中考结果过度的关注和期待转移到当下,用爱与理解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即将成为“准中考生”,然而某些科目的成绩却令人忧心,满心焦虑的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或许,这并非来信者独有的焦虑,而是当前社会中许许多多家长们共同的焦虑。面对这样的提问,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建议家长首先保持自己的“稳定”,用坚定的爱去理解和接纳初三孩子的压力,用一次次耐心的引导,让孩子有勇气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孩子马上初三了,英语和数学不太好,要怎么才能考上高中?比较担心,想找到帮助她的好方法!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孩子马上初三了,英语和数学不太好,要怎么才能考上高中?”这个问题直接开门见山,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焦虑、急迫和“担心”。同时,你和我都知道,这并非你一个人独有的焦虑,这是当前社会中许许多多的家长们共同的焦虑。

  可以说,在当前普遍焦虑的社会环境下,你代表众多同样焦虑的家长,发出了关于中国教育的时代之问。

  我现身说法,用自身经历的故事来回答你的时代之问。准确地说,这是我爱人和我一起经历关键考试的故事。

  十年前,我爱人跟我还没结婚,当时她一边在一所大学做实验室研究助理的短期工作,一边在工作之余准备博士研究生考试。我知道,一直以来她都对考试比较焦虑,这源于她高考失利的痛苦经历。高考失利后,她高期待的父亲很失望,以至于整个暑假都没有理她。她父亲的冷暴力给她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第二年她捡起小时候的钢琴童子功,从文化生转成艺术生,复读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音乐学院,但背后她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后来,她时不时还会做考试的噩梦。到了博士考试的时候,新愁加上旧伤,使她非常焦虑。她硬着头皮考完了试,没有考上,她又一次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

  第二年她干脆辞掉了工作,决心全力以赴再考一次,毕竟高考也考了两次。但是,全力以赴的同时,脑子里都是满满的压力。那一年,她的内心非常敏感,情绪波动很大,一边崩溃一边勉力坚持。到了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她跟我说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她想放弃,不考了。

  那天晚上,我与她做了一次真诚的沟通,她说她真的支撑不下去了,不想再考了。我毫不犹豫地跟她说:“那咱就不考了,最后这一个月就彻底去放松放松。”我当时快博士毕业了,从我的角度,我当然希望她能够坚持去考试。但是,我放下自己的期待,跳出自己的视角,对她当前和过往的遭遇和压力给予了深深的理解。我能理解她并非一开始就轻易放弃,而是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压力大到实在扛不下去了。而且,我能理解她做出这个决定的艰难,前有虎后有狼。继续往前走去考试压力巨大,但做出放弃的决定本身压力也不小;在这个艰难时刻,她首先就得面对自己对自己的失望。基于我对她深深的理解,我不想再给她增加额外的压力,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接纳她并不符合我期待的弃考决定。

  她父亲当时在老家,在电话里依旧不支持她弃考,继续劝她要坚持到底去考试。她顶不住她父亲的压力,把电话给了我,我在电话里帮她抵挡她父亲的施压。结果是,最后一个月,她没有再紧张地备战考试,而是在放松的过程中无心插柳地找到了一个钢琴教师的工作。

  在原定考试日期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吃饭。我的博士室友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导师会继续考她的博士,突然不考了可能对导师不太好交代。他就建议我女朋友明天还是继续去考试,至少去参加考试了,最终没考上也好给导师一个交代。于是,皮球又踢到了我这里。我依然坚定我一个月前的态度,不逼她考博士,不要再给她压力。另一方面,我也能理解我室友说的现实问题。

  最终,我是这么跟她说的,“明天也可以继续去考试,但是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不是为了考上博士,毕竟最后一整个月都没有复习,也没有参加考试的心理准备。不妨换一种心态去参加考试,不带压力轻松地考,不会做的题目就跳过,把能做的题都做了就提前交卷离场。”我的用意是,用这样一次没有一点压力的考试体验本身去刷新她过去对考试的恐惧记忆,疗愈过去考试给她造成的心理创伤,日后想起考试就不全是负面的记忆,也有轻松的回忆。我问她,明天这样去参加考试,她可不可以去呢?她说,她可以。

  于是,第二天上午她轻松地走上了考场,去参加了第一门考试。考完第一门考试后,接她的时候,我继续按前一晚沟通好的思路问她,有没有提前交卷呀?她说没有,她在考场上做着做着来劲了,感觉还挺不错的。最终,她带着前所未有的、“潇洒走一回”的轻松心态,第二次考完了三门关键的博士考试。结果是,她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我们都很开心,她开始有了一次非常美好的体验,那就是拥有选择。她可以选择继续做钢琴教师,也可以选择去读博士。最后,她选择去读博士。入学前,她带着我去和她辞职前做研究助理工作的实验室导师告别。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她这两年“求而不得,不求而得”的考博经历。这位女导师很细腻地说,当她在第二年考前一个月说不想考了的时候,如果她男朋友继续劝她坚持到底去考试,那么她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和男朋友分手。

  我对这段话印象非常深刻,我很开心我不是那样的男朋友。那样的男朋友既不理解她压力已经到顶了,也不接纳她因此弃考的艰难决定。那样的男朋友看似在鼓励她,帮助她做以后她不会后悔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是因为他自己也非常焦虑女朋友弃考的未来后果,自己也陷入了女朋友的心理困境中无法自拔,并且急迫地想要爬出这个困境,于是就希望她扛下去继续考试。那样的男朋友在卷入对她未来的忧虑时,无暇顾及她当下的压力是否已经无法承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我当时给了她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换言之,我是爱她的,我爱当下真实的她。这位女导师假设的那位男朋友,爱的是未来状态好的她,但不爱当下陷入压力漩涡中真实的她。

  正是由于我温柔而坚定地爱她,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给予她心理支持,多次陪伴她走过艰难时刻,最终我们结为了夫妻,哪怕当初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父母反对,她闺蜜朋友反对,这位女导师也不支持。

  故事讲完了,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你说,“比较担心,想找到帮助她的好方法!”首先,像我对我爱人一样,将自己对孩子未来中考结果过度的关注和期待转移到当下。从未来的总体大结局上,转移到当下的具体小细节上,你作为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就会缓解很多。你心安了,就不会卷入对未来的焦虑和灾难化想象中。其次,当你的焦虑缓解了,你就更有力量了,就能够去理解初三孩子的压力,就能一次次耐心地引导孩子也从对未来的担忧中转移到当下具体的学习任务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用荀子在《劝学》篇中的话来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你作为家长的心境稳定,为孩子提供了安稳的心理环境和兜底的安全堡垒。初三的孩子情绪有波动和反复是很正常的,你的稳定能够给予孩子接纳。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给了孩子爱的支持力量,她就有勇气一步步走自己的路。

  不妨回想“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古老智慧,过程中“不问收获”,结果时才可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