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的成长而言,老师是必不可缺的。而对于老师来说,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是无比快乐的事情。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我们祝愿每一位老师节日快乐。在这里,我们特别选择了一些与教育、与孩子们有关的图书,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 著,于天龙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版。

  这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原书初版于1992年,作者对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反思,主张关心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进入21世纪,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下,对关心的强调更加边缘化,诺丁斯再次认线年推出《学会关心》第二版。

  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从学习科学到高效教学》,[美]约翰·阿尔马洛德 道格拉斯·费希尔 南希·弗雷 著,邢天骄 何珊云 等译,盛群力 审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与理解知识?如何设计高效的学习策略?如何评估学习进度并持续改进教学?该书深入剖析学习的本质,旨在将学习科学转化为教师可直接应用的课堂实践。书中提供了7条有效学习原理(激发动机、集中注意、精细编码、提取和练习、认知负荷、积极困境和及时反馈)和6条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确立目标、整合旧知、总结归纳、绘制图示、自我检测和精细询问),有助于一线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项目式学习:教师不可不知的8个关键问题》,[美]罗斯·库珀 埃琳·墨菲 著,赵小莉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2月版。

  正如该书的作者所言:“无数的学校优先考虑的是怎么做才能让成年人最舒适,而不是怎么做对学生最好。然后,如果学生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买账,我们还会觉得学生有问题。这种做法带来很多后果,突出的一种就是学生缺乏主体性,他们没有选择权。”那么,如何才能为学生创造条件,以便他们可以“有意义地学习”呢?在美国项目式学习的领军人物罗斯·库珀和埃琳·墨菲二人看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自身工作的主人。项目式学习可以使这些条件成为现实。”

  他们从一线教师实施PBL(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的现实问题出发,厘清概念,回应PBL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为什么采用项目式学习?如何构建PBL体验?如何评分?如何与学生会谈?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包含直接教学?如何建立PBL文化?如何管理混乱的局面?探究与PBL有什么关系?如何开始PBL?等等,对教师了解及掌握PBL具有巨大的助益。书中没有艰深的理论,而是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资源。

  “我选择的是一条细窄的路,这是在大路旁边一条偏僻的小路,它从来不是主流,也没必要成为主流。但这里有我喜欢的能够激发创造力的东西。”扬之水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其经历颇富色彩,青年时代去做工,开卡车,蹬三轮,送白菜,卖西瓜;1977年参加高考,成功考取大学,却阴错阳差未能入学,只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代著名学者。

  《问学记》是扬之水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集。除了数篇带有强烈自传性的篇章外,作者还追忆了与徐梵澄、孙机、谷林、赵萝蕤、南星、杨成凯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并用精致传神的文笔,定格了那些学人的渊博与风雅,能使广大读者领略其中的思想之美、真情之美、文辞之美,别有一种感动奋发的力量。

  《大学,有什么用?剑桥教授为大学教育一辩》,[英]斯蒂芬·科利尼 著,张德旭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大学是绝大多数人求取知识、完善人格的重要一站。那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学人文学科,有前途吗?当大学教育陷入困境,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误解,重现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面对社会主流对大学价值的诘问,书中,剑桥大学思想史教授斯蒂芬·科利尼直面当今大学教育的困境,探究人文学科的本质;为我们悉心梳理英国大学的历史、人文学科的品格,并对目前“政府、公众与大学”的关系做了犀利的分析,并指出“在大学公司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从走课制里能“走”出什么?STEM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吗?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吗?“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名校毕业需要哪些核心素质?我们是怎么用正确答案把孩子教傻的?书中既谈到了教育的未来,也谈到了教育的现在,作者用有料、有趣、有品的方式谈教育,纵横驰骋的畅谈,离不开“基础”二字。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能只训练“考生”去学习已知世界的知识,更要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一栋大厦能有多宏伟,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敦多厚,而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尖多美。建筑如是,教育亦如是。

  《特殊待遇:来自亚洲一流医院的医学生》,[英]安娜·鲁多克 著,于茗骞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版。

  医学教育真正为谁服务?医学院到底教授什么?看似公平的考试排名,如何掩饰了机会本身深刻的不平等?精细化的教育追求,如何扼杀了学生多样化的职业路径与人生可能?该书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详细揭示了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院(AIIMS)的独特之处和运作方式。作为南亚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兼三级综合医院,录取率不到0.1%,AIIMS在培养医学精英的过程中,也反映和再生产了印度社会中的阶级和性别不平等。书中生动描绘了AIIMS学生的录取过程、学习经历、日常生活及其与患者的互动,展示了这所著名学府内外的巨大反差。通过回顾AIIMS的历史、分析其教育体系和社会角色,作者反思了疫情时期的医学教育,并提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以及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杨华 著,华章同人丨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4年7月版。

  这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该书的作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华依托从调研中获得的一线案例,以整体视野展现了当下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教育治理的制度与政策、县域教育体系的构成与运行,到微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管理、教师流动与学生成长等。作者重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了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县中振兴的独到方案,回应了县域教育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高考制度、“双减”政策、校园霸凌、青少年抑郁等牵动亿万人心的焦点话题,书中均有涉及。

  《去家访》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至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在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

  从讲台上走下来,黄灯跟随学生回家的路线,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来到腾冲、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来到已经废弃的小学操场、爬上老房子的屋顶、坐在茶园的高坡上、溜进快递分装车间、穿梭于养蚝厂的水域间、捡起田埂上红薯枝叶的藤蔓,来感受学生成长的环境,体验每一个家庭为孩子教育所做的艰辛付出。在这一遍又一遍脚踏实地的走访中,黄灯既贴近了自己的学生,也贴近了家长,并在更深的意义上贴近了自己、贴近了教育、贴近了当下中国的现实。没有什么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倾力托举。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谢爱磊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5月版。

  大学,也许是人一生中最迷茫的阶段,要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艰难适应:自2013年起,学者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从千万人的分数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迈入校门的刹那,出身的差异一并涌现。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有、丰饶与贫瘠……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饱受匮乏、隔阂、分裂、迷茫与孤独的煎熬。想要摆脱过往的烙印,要经历撕裂般的成长与重塑。而这,不过是漫长的社会阶梯攀爬的第一步。

  上百位平凡学子的故事,他们的人生轨迹相似也不同,有希望也有挫败。作者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小镇做题家”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该书以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结合受访者口述,呈现农村与小镇青年社会流动征程中的内心世界,并力求揭示在精英大学中,个人的生命历程如何与宏观的社会进程相缠绕。

  《漫画番茄学习法》,[瑞典]史蒂夫·诺特伯格 著,图灵新知/万物皆谜丨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如何集中精力、有效管理时间、制定计划、克服拖延症、处理复杂问题,以及应对考试等挑战?书中,史蒂夫·诺特伯格提出了一个简单高效的时间管理技巧——番茄学习法,其核心理念是将时间划分为25分钟为一个单元,称为一个“番茄”。在这个时间段内专注于一项任务,然后短暂休息5分钟,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书中还提供了多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番茄学习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漫画展示如何在实际学习中应用番茄学习法,提供了一些小技巧和注意事项。

  《校园欺凌(奠基之作):我们了解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挪]丹·奥维尤斯 著,张文新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3月版。

  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关于校园欺凌,我们了解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卷入校园欺凌中?家长和教师应对此承担多少责任?心理学家、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丹·奥维尤斯指出,成年人的意识和参与,决定着校园欺凌事件的走向。

  1982年,三个挪威男孩因欺凌自杀引起挪威政府的关注;1983年,挪威教育部委托并资助奥维尤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园欺凌调查研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反欺凌运动。在此期间,奥维尤斯研发了享誉世界的奥维尤斯欺凌问卷和奥维尤斯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方案,前者至今仍是权威的校园欺凌测量工具,后者则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性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方案。1986年,奥维尤斯首次提出了校园欺凌(Bullying at school)这一词汇与概念,并终其一生投身校园欺凌防治研究,是校园欺凌问题研究领域的先驱。奥维尤斯表示,当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消极行为对待时,他就是被欺凌了。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美]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著,何啸风 译,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如何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正如该书的作者所言:“用教育来摆脱教育造成的困境,在我看来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该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书中,卡特林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