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读者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您的支持与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这是在战火纷飞时代,一位普通小脚妇人怀抱着襁褓中啼哭不已的婴儿,远眺思君时最真实的写照。

  33岁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江西吉安东固这片热土上。而她日夜期盼相见的丈夫到死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亲生骨肉一面……

  此后的八年间,以及彭德怀等人四处寻找她的消息,周恩来也为她亲笔写信。

  晚清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刘玉英,与其他旧式女子无甚大区别,裹着小脚,待字闺中。受到秀才父亲的影响倒是认得一些字,读过几本书。

  1898年1月24日,黄公略也在湖南湘乡的小山村出生。他的父亲黄秀峰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家境还算殷实。

  因而,黄公略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得以饱读诗书,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人品端正,为人刚正不阿。

  刘玉英温婉朴实,黄公略体贴入微,情愫在两个年轻人之间犹如早春的向日葵悄悄发了芽,二人恩爱甜蜜,相敬如宾。

  黄公略乐于为妻子吟诗作词,书房里总是有二人的身影,而刘玉英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丈夫分析国家局势,畅谈人生理想、革命抱负。

  心怀报国大义的黄公略深感“文不能救国,当以武从之”,婚后不久便毅然进入军队,投身革命事业。

  此后的夫妻二人便开始了聚少离多的日子。刘玉英作为战士的妻子也未曾抱怨,一心照顾好家庭与公婆,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黄公略的革命理想。

  在黄公略24岁这年,他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在这里认识了生死之交的老战友彭德怀。

  结业后分配在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任副班长、班长。后来黄公略率军北伐之时,因作战十分英勇并屡建奇功,不久即任副团长。

  1927年,接近而立之年的黄公略在革命事业上再展宏图,一举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

  可这就意味着他要南下在广州定居多时。夫妻二人结婚数十年,多是以家书抵相思之苦,实在是令一旁的战友们动容。

  黄公略也于次年受命担任红六军司令,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和吉安的作战。后来红六军又改编红三军和红四军及红十二军组成红一军团。

  在这期间,常年四处奔波的黄公略稍有安顿就马不停蹄地把夫人刘玉英接了过来。

  因久别重逢,故这次相遇令黄公略与刘玉英都十分高兴,这是两人结婚以来相处时间最长的日子了。

  而刘玉英,虽然在这里生活只是些粗茶淡饭,但只要和相爱之人在一起,她也会感到无比快乐和知足。

  刘玉英在根据地做好黄公略贤内助的同时,也扮演着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她经常帮小战士们缝缝补补,因此与小战士们的关系也很要好。

  为此经常被人打趣道:“黄军长可是喜爱嫂嫂,一有空就往嫂嫂那跑。”每每如此,刘玉英总是低头不语,脸颊红成一片。

  即便害羞,刘玉英心里却是暖烘烘的。毕竟结婚十几年,这样能够朝夕相处的日子对她和黄公略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知书达理,深受丈夫革命理想影响的刘玉英,虽然身体上被裹过小脚,但思想上却是个先进的女性。

  “你忙你的革命事业就好,不用天天往我这跑,省的让战士们笑话了你,要以工作为重。”

  这可把黄公略急坏了,一番追问之下,刘玉英才轻轻张口,声音里却难掩喜悦和激动的语气:“我……怀孕了,我们有孩子了!”

  得知妻子怀孕,黄公略愣在原地许久,迟迟不敢相信。二人结婚虽然已经是数十年了,但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夫妻总是聚少离多,这样的喜讯是怎么也不敢想象的。

  此后一段时间里,黄公略走到哪口哨小曲儿就吹到哪,逢人就说,没过多久全军上下都知道黄军长要当父亲了。

  没过几天,黄公略接到上级党委任务,率军在方石岭追击战中胜利消灭敌第52师等部。

  刘玉英重重点了点头,说道:“嗯,这个名字寓意好,也好听。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叫这个名字!”

  夫妻的别离,总有道不完的不舍与嘱托,可是任务在即,刻不容缓。在互道珍重之后,黄公略便和妻子刘玉英再分别了。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危险的,他们没曾想过,这一别之后,竟是阴阳两隔。从此,刘玉英再未能看到丈夫一眼,她的孩子也未能见到父亲一面。

  1931年9月,黄公略率部队进行战略转移时,行至江西吉安东固一带六渡坳,突遭反动派战斗机的狂轰滥炸。

  血肉之躯的年轻生命在战争的残酷和敌军无情的枪炮下是脆弱的,身中数弹的黄公略不幸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怀有身孕的刘玉英回到湖南家乡照顾公婆,一心为丈夫黄公略解决后顾之忧,让他在前线不要记挂家里。

  在漫长而孤独的岁月里,她每每回想起黄公略说过的:“等打败了敌人,我会派人来接你和孩子的。”她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渴望着丈夫归来的身影。

  八年里,刘玉英是坚韧的,原本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在黄公略参加革命后遭到了反动派和豪绅们的打压报复,生活变得困难拮据,公婆年事已高,一个人要拖着被裹过的小脚下地种田养活一家人。

  八年里,刘玉英是绝望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渐渐长大,可丈夫却一直杳无音讯。

  他身在何处?是否挨饿受冻?还是……他已经牺牲了?每每在心中涌出这些念头,刘玉英都悲伤不已,咬紧牙关暗自抹泪。

  在漫长的精神折磨中,她只能一遍遍地安慰着自己,安慰着家人,黄公略打了胜仗就会回来的,会回来的,一定会……

  直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周恩来、等人准备由延安南返,离开前毛主席专门叮嘱:“你要千方百计地把黄公略的遗属找出来,带回延安去。黄公略是为了革命献身的,千万不要撇下遗属不闻不问。”

  周恩来立即给当时主持湖南工作的徐特立写信,要求徐特立找刘玉英后转交他。信中写道:

  “玉英妆次(妆次即对妇女的尊称),公略为了革命而献身,你吃了不少苦,我与毛主席,朱总司令深感景仰,询问家境……”

  这封承载了深厚革命情谊和痴情等待的信辗转了千山万水,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刘玉英的手上。

  当她激动而颤抖的手打开这封信时,她的悲伤再也抑制不住。原来,丈夫早已在八年前去世。

  此时的她,多年来苦苦支撑,苦苦等待的坚韧与刚强全然不在,她只是一位因战争失去丈夫的妻子。

  一时间,她有些踉跄地瘫软在椅子上,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不受控制地从脸上滚落下来,好似想把这些年来的等待、委屈、想念都告诉天上的丈夫。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玉英在面对公婆的询问时总是强颜欢笑:“他好着呢,就是工作忙,没时间回家,所以委托战友同志们来看看我们。你们看,他还给我们寄来了生活费呢。”说着打开布手绢里包裹的有零有整却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钱,以让二老宽心。

  可面对小岁新的一个个疑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呀?他怎么还不回家呀?我都还没有见过他呢。”

  每到这时,刘玉英总是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小脑袋,轻轻说道:“马上就回来了,革命胜利就会回来的,你要乖乖等。”

  好在,在黄公略老战友们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好了不少,不说锦衣玉食,起码还是过得下去。

  后来,党组织和毛主席得知了黄公略遗属的情况,特意要求快马加鞭把刘玉英接到延安,务必保证刘玉英母女的安全。

  一来,公婆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不便到处奔波,加上现在黄公略牺牲了,今后自己还要孝敬公婆,不能自己一走了之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住在国统区,要想一大家子人在反动派眼皮子底下逃出去恐怕是件费时费力的事,稍有不慎还会连累战士们受伤牺牲。

  后因时局动荡混乱,人在湖南各地逮捕革命人士亲人,刘玉英没办法,孤身一人携女黄岁新被逼得东躲西藏,慢慢又失去组织联系。

  这时,正指挥若定向大西北挺进的彭德怀闻讯后欢欣鼓舞,因为湖南就是自己的故乡和曾经奋斗的土地。

  彭德怀对外甥彭起超沉重而坚定的嘱托道:“老战友黄公略遗属、湖南湘乡人黄公略和夫人刘玉英都和组织上失联,估计是在湖南湘乡,你们得一定要找到刘玉英和黄公略之女黄岁新。接他们到北京后,先交朱老总关照!”

  紧接着又说道:“我们历尽艰辛,前仆后继,有很多同志在革命的道路上壮烈牺牲了。现在的胜利是他们血与火的代价。我们活下来的人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历史功勋和还在世的爱人!只有把刘玉英及儿女找来,才能无愧于殉国的黄公略先生!”

  彭起超向湖南出发,几经周折,最终由黄克诚、王首道等协助,在妹夫贺根良家找到了刘玉英和黄岁新。

  当刘玉英看到彭德怀的来信时,险些站不稳,她热泪盈眶,喃喃自语道:“革命胜利了!先生的老同志来接我们了,先生可以安息了!”

  这时,黄岁新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竟是黄公略将军,是这样一位革命抗战大英雄。

  一瞬间,她明白了母亲口中“你的父亲是位英雄”究竟是为何意,也懂得了母亲这些年躲闪着的眼神、发红的眼眶究竟是为何。

  同时更加明白了父亲给自己取名“岁新”,原来是寓意革命取得新胜利,迎接美好新生活。

  当时,虽然革命已胜利,但还有部分顽固的敌对分子尚未铲除,进京路途仍然凶险。

  刘玉英作为烈士遗属,心怀大义,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她在撤离之际不断要求,让自己回一趟旧居。众人疑惑不已,可拗不过她便答应了。

  待打开被泥土沾染的菜坛子后,里面是周恩来当年写的那封信,和黄公略年轻时的几张发黄发旧的老照片。

  在朱德和彭德怀的慰问照顾之下,刘玉英和黄岁新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再也不必东躲西藏、心惊胆战的过日子了。

  不仅如此,彭德怀还认了黄岁新做干女儿,在他温暖的关怀下,黄岁新进入高中和他的侄女们一同继续读书。

  黄岁新也很争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毕业分配至郑州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工作。

  学无止境,之后她又考上了中科院,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一生兢兢业业,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后来,在对黄公略后人的采访节目中才得知,1931年黄公略殉国于今江西吉安东固,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便葬吾于东固吧,吾爱此地山川。

  因此战友们遵照他的指示将他安葬于此地,但是后来地下党同志担心反动派会来挖坟墓而调离。日积月累,地方历经各种战事而多有变动,残骸遂无从寻觅。

  找不到父亲的遗体,黄岁新的心中始终留有遗憾,尤其在母亲病逝前一直念叨未能与父亲合葬是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在组织协调各方支持下,挖掘数月也只是找到了一条皮带头和弹壳,最后,黄岁新含泪带了三捧热土回家乡。

  如今的中国自信而强大,我们要谨记,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抛下一切,以血肉之躯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