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育儿家庭中,宝妈们所承担的育儿责任往往要比宝爸多的多,不仅是平时生活中的细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宝妈们的引导也会相对多一些。父亲缺席的状况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因此近年来“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常被提及。

  朋友家的大宝上小学了,一直以来的家长会都是由朋友前往参加的,平时孩子的作业辅导也是由朋友一力承担。朋友在宝妈群里吐槽自己家的家庭教育就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结果在宝妈群里得到了很多的应和。宝妈们纷纷吐槽自家老公对自家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还美其名曰“放养”的方式让孩子成长的更独立。

  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60%,以父亲为主的占15%,平分秋色的占25%。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应予以解决的家庭教育困境之一。父亲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孩子以父亲为榜样,也更加愿意去理解和接纳父亲的道理。

  同事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相对于一些由母亲为教育主导的家庭来说,同事对孩子勇敢的品行培养更加的关注。比如说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去郊外爬山,一开始孩子看到陡峭的台阶有些胆怯,对同事说“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回家啊,我有点害怕!”但是同事一直在孩子身边鼓励孩子,“爸爸相信你会做得很好”。并且自己耐心的亲身做示范,一路上父子俩互相打气,面对陡坡时,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也表现得更加勇敢。一次爬山的经历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到达山顶的孩子更像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父亲的教育内容更加倾向于勇敢、坚毅的品格锻炼,比如说,在绘本故事的选择上,父亲所挑选的内容会偏向于品格磨练的内容。这与父亲的喜好有一定的关系,也使得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父亲勇敢的性格是孩子成长的参照,很多孩子以父亲为榜样,而孩子对父亲的崇拜也使其很容易受到父亲的感染,进而在行为表达上倾向于像父亲一样勇敢。

  相较于母亲细腻、温和的教育方式,父亲的教育方式权威感更强。也因此父亲的言行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和信服。当父亲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的时候,孩子也更加愿意配合。

  父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父亲的教育引导有助于孩子勇敢品行的养成,而这也是其他教育引导所不能替代的,是孩子性格形成时期的有利刺激。

  闺蜜的老公工作非常忙,平时在家的时间比较少,有一天孩子问闺蜜“妈妈,是不是我考试考的不好,所以爸爸不喜欢我啊?”闺蜜很纳闷,问宝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孩子昂起头天真地说“同伴们都会有和爸爸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可是我却从来都没有!”看着宝宝略显沮丧的神情,闺蜜一时间百感交集。父亲的陪伴不仅可以使亲子间度过愉快的时光,也是孩子安全感得以建立的机会。

  当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最先想到就是父亲,父亲的保护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仿佛所有的问题在父亲面前都不再是问题,都可以被轻易的解决,而父亲也是孩子内心最崇拜的超级英雄。

  宽严有度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行为表达上更加有分寸,而这种分寸感就是行为边界感,也因为有边界感的存在,孩子对处于边界范围内的状况更加有信心,进而更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父亲所给予的鼓励让孩子更加容易受到激励,在内心深处自我认同感得到提升,进而在行为表达上更加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也来源于孩子内心充沛的安全感。

  拥有足够的父爱的孩子显然是幸运的,在成长历程中,父亲的存在使得孩子很少会感受到无助和彷徨,父亲所传达的安全感会使孩子更加能够温暖前行。

  楼下邻居家的孩子在小区的草坪上踢球,结果把大片的草坪都给踩踏坏了,孩子趁人不注意赶紧跑回了家,而这一幕正好被邻居看见了。邻居没有过多的指责孩子,而是引导着孩子主动去承认错误。父亲的不包庇使得孩子更加懂得责任的意义所在。

  父亲承担着照顾家人的重任,这种父亲身上的责任感,更加令孩子动容。当孩子感受到父亲身上的重担时,更加能够懂得付出与奉献。

  父亲的有担当也是孩子最佳的行为参考,当遇到状况时,父亲的挺身而出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做法更加能够让孩子明白,家庭的责任,进而在行为表达上更加倾向于积极面对问题、主动承担责任。

  父亲的爱很含蓄,但是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导反而使孩子更加懂得感恩,当孩子懂得回报时,不得不说这是孩子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在家庭中,父亲的情感表达更极爱偏向于含蓄、内敛,但是勇于承担家长责任,愿意为家庭付出的行为表现却在无意识中深深的感染着孩子,影响着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父亲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更加倾向于有创造性的,给予孩子的行为空间也更大一些,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孩子优良品格的形成上也极具积极的意义。父亲的教育使得孩子更勇敢、有担当,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亲缺席的家庭教育必将是父亲与孩子共同的遗憾。

  面对如今父亲缺席的家庭教育现状,大家对此有哪些看法呢?对孩子的教育大家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欢迎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