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的中期考试已经结束了,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好的家长大多会喜上眉梢,成绩不好的家长多半会愁眉苦脸,尤其是在孩子学习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家长,更是郁闷之极。

  其实,对于成绩不好的家长,最惆怅的还是接下来的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肯定要说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尤其是一想起孩子的考试成绩,就会陷入焦虑之中。

  颗粒儿老师所在的学校,本周也召开了家长会。令家长感到意外的是,在家长会上,校长并没有提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家长,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题,就家庭教育问题和家长进行了探讨交流。尤其是给家长分享了一位校长在家长会上的一个观点——成绩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这个观点虽然在网上流传很久了,但好多家长还是第一次听,特别是让成绩不好的家长心理上得到的宽慰。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 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

  无独有偶,资深媒体记者凡小西的一篇育儿心得,《泪目!“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也颇为网友们推崇。现将她的部分观点辑录如下:

  看明白了吗?凡小西的这些育儿心得,和前面那位校长的观点殊途共归。一个是学校的校长,一个是高学历的孩子家长,虽然站得位置不同,但却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其实这种同样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思想,而是教育的常识,是一种自然教育观。教育的对象本来就是活生生、有思想、有差异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有差异的“人”,通过因材施教培养成“最好的自己”,最终把孩子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一刀切”地把活生生、有差异的“人”物化为我们所期望的“产品”。我们切得好累好累,孩子被切得好苦好苦。期望越高,焦虑越大。

  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因材施教,顺其自然,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是“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都不可或缺,恨“铁”不成“钢”就是一种无理取闹,自寻烦恼。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改变育儿观念,调整育儿心态。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将来大多孩子必将会成为一个普通人,正如教育方针所说,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都想着培养接班人,那谁来当建设者。可现实是接班人只是少数,建设者才是主力军。

  但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要“德”为先。“成绩不好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前提是你能“养”出会感恩的孩子。“学霸”也好,“学渣”也罢,只要德行好,就会知恩图报,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否则,既就是养出“学霸”,不见得就会报恩,“学渣”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怎样才能“养”出会感恩的孩子呢?细细想来,“养”有三养,第一养为生养,第二养为供养,第三养为教养。

  生养、供养我们大多父母都能做到,最难做的就是教养,最欠缺的也是教养。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供养有余,教养不足。因此,要想养出感恩的孩子,我们就要在供养上做文章,在教养上下功夫。

  先说供养。在当下,我们大多数父母都在为了供养孩子而拼命的赚钱,有些父母在孩子身边,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有些父母背井离乡,在外打拼,难以有时间陪孩子。

  不管是什么情况,在供养孩子我们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尽力满足孩子生活、学习所需的合理需求,但千万不能有求必应。钱来得容易,花的就容易,如果孩子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就会认为钱来得很容易,父母极有可能在孩子心里就成为摇钱树、取款机。孩子的欲望也会被越撑越大,根本就体会不到父母挣钱的艰辛,难以成为感恩的孩子。

  再说教养。穷养、富养不如教养,教养是我们养孩子的最高层次。在当下,教养之所以有所欠缺,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风弱化,二是家教窄化。一些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家风没有传承下来,比如孝道、感恩。家教更是被窄化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可以一俊遮百丑。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竞争的压力,教孩子学习成了家教的代名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在这种情况下,本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被窄化为智育的畸形发展。没“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有“德”的孩子?孩子没有“德”,怎能知恩图报。在教育的马拉松跑道上,最理想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项全能”,而不是智育的“畸形冠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一种感恩,学习就是一种责任,是为了感恩父母而学,是为了担起家庭责任而学。只要我们能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懂孝道、知感恩的孩子,既就是学习成绩不好,也会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叶之舟,扬帆远航。

  “成绩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前提是你能“养”出知感恩的孩子。怎么养,生养、供养、教养这“三养”,你都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