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故事、魔幻电视剧中的腾云驾雾,到现实载人飞船访问太空,人类似乎从未停止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经历世代更迭,庞大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渐被世人揭开,人们在不断深入探究太空奥秘的道路上求索前行。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航天梦,但即使是处于科技发达的今天,航空航天领域也依然距离他们有些遥远,各类与其有关的科普视频、知识课堂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依旧对诺大的宇宙充满着渴望。本期艺朵书屋就整理了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航空航天科普启蒙书籍,为他们拓展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于书中遨游太空,筑梦未来。

  全书以天文学发展为主线,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古今中外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把描述对象从星星本身扩展到人类“追星”的历程,将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带领读者多方位地领略科学之美。

  这样一部科学与人文联姻的作品,是作者在30多年科普创作基础上成功地探索和尝试,在国内原创科普著作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另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星”,这是植基于人类心灵深处求知的渴望,寻求人格的提升,寻求人类自身的超越的“追星”。

  长周期彗星,那是指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超过200年的彗星;运行周期不超过200年的,则称为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的周期约为76年,便属短周期彗星之列。奥尔特云是长周期彗星的源泉,柯伊伯带则是短周期彗星的聚集地。但是,与球状的奥尔特云不同,柯伊伯带呈扁平的盘状。

  《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

  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张弛有度,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闷、痛苦的病根。

  本书以备飞20年的宇航员邓清明视角和命运为故事线索,塑造了从神州五号到神州十一号的航天飞船上众多航天员形象,包括第一位飞天的宇航员杨利伟、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等等,讲述了中国航天员经历的魔鬼训练、承受的身心双重压力,以及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面对艰难挑战,勇往直前,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突破的感人故事。

  回眸凤凰涅槃的航天历程,航天员们的出色表现,也为中国航天的太空探旅增色不少。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葛竞著述的《中国航天员:太空追梦人》(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就把写作的重点,聚焦在这些优秀的中国航天员身上。从他们少年立下宏伟志向,到中青年时期被选拔进入航天员队伍,再到他们经历艰苦的训练,直至受命完成一次次遨游太空的探索之旅,管中窥豹地映射出中国航天不凡的发展历程。

  少年的背被大地轻轻拥抱,他面对那紫罗兰色的夜空,还有那明亮的星光,脑海中的恐惧立刻全部消散了。邓清明只剩下了一个疑问:星空为什么那么美?这一刻,邓清明不再害怕黑夜了,他相信星星的光芒能够照亮他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