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 全国中小学督导专家 , 重庆市政府督学。

  近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正式颁布了《重庆市新时代家长教育能力推荐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志着重庆市在推动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将这一标准转化为家长的实践指南,我们特别邀请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院长胡方,对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帮助家长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标准》,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标准中家长教育能力包含:家长角色成长力、亲子关系沟通力、亲子教育胜任力,这三个维度为何被选作衡量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关键指标?

  家长教育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框架,旨在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履行职责。这一框架的构建基于广泛的家长家庭教育文献分析,还紧密结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明确要求,确保了理论基础的坚实性与严谨性。

  自 2016 年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对全市范围内超过 2000 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了深入的校家社共育状况专项监测,累计采集了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的超过 110 万条数据,为揭示家庭教育现状、诊断存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遵循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家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与挑战,精准提炼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三个核心维度:家长角色成长力、亲子关系沟通力及亲子教育胜任力。

  三个维度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家长教育能力的完整体系。家长角色成长力,包括正确定位家长角色、建设良好家庭环境、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个方面的能力,是家长习得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亲子关系沟通力,包括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掌握科学沟通方法、做好情绪管理指导三个方面能力,是家长掌握与了解儿童良好沟通的关键能力,是家长开展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亲子教育胜任力,包括制订孩子成长规划、培养孩子核心能力、解决孩子成长难题三个方面能力,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效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关键能力。

  家长可以将《标准》作为育儿指南,对照自检,自我提升,扬长避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家长可以根据标准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全面而科学地对照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孩子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家长持续学习,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实现自我成长与持续提升的双重目标。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轨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育方式,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家长可以尝试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积极参与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如工作坊、讲座等,以拓宽视野、汲取新知;参加专业培训,深化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同时,灵活选择学习资源,不断激发内在的学动力和精神追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家庭教育素养的关键。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妨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家庭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同时,建议家长勇于自我批评与纠正,不断在反思中增长教育智慧,为孩子营造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责任重大且深远。为了更好地承担这一角色,建议家长依据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家长可以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课程、讲座等,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避免盲目攀比和过度期望,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建议家长自身保持学习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不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定期与学校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家长会、开放日、志愿服务等,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多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遗址等,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建议家长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为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 , 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 家庭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始于家庭教育 , 关键在家庭教育。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关注以下几点:

  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品德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家长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如对待家人的温柔体贴、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品德根基。

  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实践。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引导并规范他们的日常举止;通过具体情境的教育,如分享玩具时学会谦让、做错事时勇于承认并道歉,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并内化品德的内涵;利用故事、绘本等教育资源,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与正义感,让他们在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如分担家务、照顾家人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与付出,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不妨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与选择,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中,建议家长适时地引导孩子思考道德问题,分享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互动,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对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动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帮助孩子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有益的社会实践帮助孩子将所学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