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笔者以为,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建立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育人体系、强化支持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则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从“十四五”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儿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进一步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儿童兴,则中国兴;儿童强,则中国强。特殊儿童是儿童的组成部分,让特殊儿童和其他儿童在一体化教育场域共同成长,是人类走向大同过程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不仅仅是儿童(包括特殊儿童)共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和重大战略措施,代表了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的初心和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价值。这就要求强化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应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3—6岁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学前特殊儿童入园率低于普通儿童。因此,既要通过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加快普及,强化普惠,还要提高教育质量,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格外关心和格外重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采取“特事特办”的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强化支持保障机制,确保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三)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愿望

  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可以说,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在我国已得到基本解决。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正从“入园难”向“上好园”转变,“上好园”已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特殊儿童而言,上好学不仅是他们及家长的急切愿望,更是他们补偿缺陷、开发潜能的特殊需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研究表明,对于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不仅是广大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急难愁盼”之需,更是处在关键期的学前特殊儿童自身优质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是建立中国特色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根据二十大的这一指示精神,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同样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学前融合教育问题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指导。这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路径。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淀,我们已经具备建构中国特色学前融合教育理论的主客观条件,相信在中国学者不懈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和开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格局。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其核心任务是通过转变育人理念和目标,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逐步建立中国特色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育人体系,从而为每一个3—6岁儿童(包括特殊儿童)高质量适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和专业服务。

  坚持育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是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但当下,学前融合教育在儿童观、育人观和育人方式上存在一些乱象和偏差,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对3—6岁特殊儿童实行康复为主、教育为辅的训练,这是造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少慢差费、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就应积极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儿童观和育人观向着素质教育转变,确立正确的学前融合教育育人观。

  1.融合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所谓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教育要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儿童认知和儿童经验出发,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确立儿童主体地位,维护儿童权利,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把玩耍、欢乐和童年还给儿童,让儿童在玩的快乐中健康自然地成长。

  2.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残疾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因此,指向素质教育的学前融合教育更加注重育人过程中儿童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整体发展与儿童生命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更加强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儿童都焕发生命的精彩。

  3.融合教育强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决定儿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教育,而康复是保育和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那种认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是以康复为主的观点及实践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特殊儿童真善美的发展,还是知情意行的发展,都不是康复所能决定的。所以,笔者认为,3—6岁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应当是教育为主、适宜康复为辅,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坚持五大领域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相结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构建既有统一目标质量要求,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差异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及育人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生命精彩。

  1.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立德树人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学前融合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社会领域课程为重点,多领域协同进行德育,在培养儿童自主、自信、遵守社会规范,及形成良好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基础上,加强儿童生命多样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友爱互助情感培养,促进儿童人际关系融合与社会化发展。

  2.课程调整。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应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全面建构和实施五大领域园本课程;同时,要根据适当教育综合评估,在全面客观准确了解儿童整体情况和特殊教育需要的前提下,适性调整幼儿园课程,增设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特需课程(包括必要适宜的康复课程),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逐步形成以儿童五大领域发展课程为主、特需特长课程为辅的园本课程体系,以满足每一个儿童发展需要。学前儿童身心处在发展过程中,所以,学前融合教育不要过分强调评估的作用,要警惕和避免评估的标签效应对特殊儿童幼儿园学习、生活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好的学前融合教育是整体的、无痕的、自然的、生态的、参与的、互动的、生成的、共同的,而不是基于人为鉴定区别出来某种缺陷的教育。只有在无歧视、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友爱互助、师生互动、水乳交融的融合教育场域下,才有助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最好的课程是适合的,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完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生命多样性的课程及个性化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儿童适性高质量发展。

  3.教学改革。首先,最好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学应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是儿童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玩和做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快乐学习、创造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激扬儿童生命潜能、展示儿童生命活力、彰显儿童天性、提升儿童生命品质的过程。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多学习和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使儿童经过教师指导和同伴帮助,“够一够”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牵引儿童发展。再次,在一日活动和各种教学活动中,要更加注意将集体教学与差异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儿童更多参与和融合,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主体学习兴趣和思考活力,注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增强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从次,要重视友好、安全、无障碍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小伙伴助学、鹰架(支架)教学、辅助技术、行为管理等支持作用,让儿童更多地在做中学,在玩中乐,在友爱互助、师生互动的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发现,生成创造,张扬个性,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最后,加强育人方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逐步形成既有统一教学目标质量要求,又利于每一个儿童适性发展、保教康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强化融合教育支持保障机制,是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根本动力。没有支持,就没有优质融合教育可言。而要强化支持保障机制,就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为支持,以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为依托的融合教育支持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人民至上、公平导向,是中国特色融合教育的显著标志和首要价值。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以公平为导向,努力通过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不断提高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确保教育发展普遍惠及每一个儿童(包括特殊儿童)。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水平状态和重要指标。因此,强化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从政策和机制上形成有利于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资源配置、行政支持和动力机制,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从建设教育强国的全局战略高度,切实将学前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坚持特教特办、应融尽融、就近就便、优先入园原则,全面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及人财物保障等政策,建立完善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融合教育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及监督制约机制。

  各地要依法普遍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融合教育指导中心或资源中心,建立和开展制度性、经常性的巡回指导,及时为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和专业服务;加强幼儿园融合教育领导管理架构建设及资源教师的配备,形成特幼合作的融合教育教研共同体;在幼儿园建立资源教室,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及辅助技术、学习策略支持体系(以残障程度加以确定)等专业服务,为特殊儿童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强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支持的研究,以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设友好互助合作及安全无障碍环境,建立以人文关怀、人道主义为价值追求的幼儿园制度体系和理念体系,把尊重生命差异、平等相待、友爱互助、恻隐之心这些善良的种子,较早地种在每一个孩子心田,让校园处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为儿童在各种活动中高扬人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展示生命的张力与活力,提供更多的合理便利和条件支持,促进儿童不断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发展;还要注重全社会的人道主义宣传教育,形成关心支持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提高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是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智力支持

  强师才能强教,强教才能强国。因此,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之根本,就是要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师范院校是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只有提高工作母机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师范院校建设人财物的支持、政策倾斜和质量评估,促进师范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要根据“四有”好教师和融合教育实践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突出师范生师德、幼儿教师保教能力和特殊教育能力的复合型培养,加强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从事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

  当前,推进融合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教师等专业人员的匮乏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因此,不仅要抓紧配备学前融合教育所需教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首先是各地要做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规划,突出资源教师培训这一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展开园长、教师和保育员的全员培训。其次是培训方案的制订,要坚持按需施培原则,既要目标明确,主线清晰,又要有所侧重,避免把培训内容搞成“大杂烩”。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要根据教育家精神的要求,在夯实幼儿教师保教能力基础上,突出理想信念、专业自觉、融合教育理念及范式、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知识,以及融合教育课程教学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制订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系统学习和实践环节,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再次是要改革培训方式。要改变单一理论讲座培训方式,更加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环节,增强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首先是要配齐配足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所需专业人员,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吸收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学前融合教育。其次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培训考核上岗制度。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取得相关合格证书者,方能上岗。再次是取得相关合格证书的教师,应享受特教津贴等政策。最后是在全社会开展尊师重教的宣传和表彰活动,增强教师从事学前融合教育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光荣感,促进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推进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4年7月(总第484期),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前融合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作者:丁勇,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秦奕,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