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庞献)近日,杭州一所中学召开“好爸爸家长会”,点名由学生的爸爸来参加,还发布“好爸爸十条”,倡议爸爸们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和耐心,定期沟通、共同制定规则并遵守,此举引发网络热议。爸爸在家庭教育中隐身,显然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造成哪些影响?男性又该怎么做,才能称为好爸爸?

  “妈妈,爸爸今晚回来吗?”每天放学,10岁的晓桐满怀期待地询问妈妈。晓桐爸爸在容县上班,为了节省通勤成本,经常住在单位,与住在玉林的妻女两地分居。

  得到妈妈的肯定回答,晓桐瞬间喜笑颜开。只要爸爸回家,不管多晚,晓桐都要等到爸爸才肯上床睡觉,和爸爸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让爸爸满足自己的一个小愿望、叮嘱爸爸第二天送自己上学……“爸爸不像妈妈那么容易生气,不会动不动就骂我,也没那么严格。”晓桐盼望着爸爸能多回家陪她玩。

  渴望爸爸的陪伴,成了许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现实中,不少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缺席。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女性将此吐槽为“丧偶式育儿”“云配偶”。《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只占7.5%,共同承担教育活动的仅11.7%,孩子的作业辅导主要由母亲承担的点67.5%。

  妈妈不仅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负责大部分家庭教育:入园择校、兴趣班选择、习惯养成、亲子阅读、日常学习、未来规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解决问题方面,大多数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和经济因素等现实因素影响,如今很多家庭模式都是“母亲操心劳累看孩子,父亲拼命干事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重要吗?

  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表示,从心理学的象征意义来说,母亲代表的是温和、柔软,父亲则是规则、责任。心理韧性较差、抗压能力不足、情绪稳定能力偏弱的孩子,往往有爸爸缺位的情绪。只有父亲、母亲、孩子这三者形成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才能保障家庭角色定位清晰,家庭系统平衡稳定。

  一个缺席的父亲“造就”一个焦虑的母亲。黄英民通过接诊的个案发现,爸爸在家庭教育中隐身,把教育责任都推给妈妈,增大了妈妈的育儿压力和心理负担。孤军奋战的女性会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关系黏滞,比如妈妈掌握欲过强,孩子成为缺少担当和责任感的“妈宝男”。

  如何做一名“好爸爸”?黄英民直言“行动更重要”,身教大于言传,爸爸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影响力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帮他树立边界感,教育他疼爱和关心妈妈;另一方面,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就是以身作则,也体现在亲子运动、阅读、日常学习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

  爸爸育儿,可以怎么做?心理专家:最好的有效陪伴就是以身作则,用父亲的影响力来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