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身边有一种人,每当计划打乱,会一整天不开心;但还有一些人,在变化面前比较灵活,能够换个方式让自己和家里人开心。

  今天采访的朋友一家属于第二种人。妈妈Rebecca Kanthor来自美国,是一名记者,在中国生活了15年;爸爸刘健是中国人,曾经当过兵,还在地铁里唱过歌,以各种非主流的方式,现在成长为一名走向国际的创作者。

  在这个跨国组成的家庭,爸爸妈妈都看到对方的另一种文化,他们会怎么教育孩子?

  所以我比较好奇Rebecca一家的生活模式。认识他们十年了,看着他们结婚生子,没有老人帮忙带娃,但仍然聚会Party坚持创作,似乎生活没什么改变。

  最疯狂的是,Rebecca怀老二的第一个月,还到内蒙古跑完了20公里半程马拉松比赛!

  她是我的朋友圈里第二个,怀孕时仍挥舞着梦想,坚持实现自我的人。第一个是中国舞蹈家高艳津子,她1999年参加白俄罗斯的国际现代舞大赛,行前发现怀孕了,但津子决定要去,就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比赛!在压力巨大的国际舞台,津子捧回了最高奖,儿子健康出生。

  说到那次马拉松,刘健至今觉得有点崩溃。他不想让妻子放弃梦想,但又十分担心。好在咨询过医生说没问题,而Rebecca的爸爸也是医生,也说没问题。看着Rebecca跑完,刘健感叹:她真的是个很坚强的女性。

  我对孕期运动没有发言权,这必须听医生的,Rebecca也表示必须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不要盲目冒险。

  但前面提到的她和津子,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不管单身还是当妈,都能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保持快乐。身体和内心都很强大。

  “每个人都面临各种难,苦难是一种营养。当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发现人就笑了... 当你觉得哭也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不如去笑了,然后你发现更开放的可能,就是把你所经历的存在的,变成一种过家家的状态:它们都在发生,它们都会过去的。”

  朋友们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大冬天2月份,她会张罗大家一起开冰淇淋早餐派对。

  时光穿越回1966年的纽约。Rebecca的外婆Florence Rappaport带着她的六个孩子在家里。2月份的一个周末,纽约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孩子们哪也去不了。最小的两个觉得很不开心。

  于是,Florence一拍脑袋说:这么冷的天,不如我们开个冰淇淋早餐派对吧!(晕啊!这难道不会更冷吗... ?)

  后来,这个家庭早餐会演变成一个节日。无论天寒地冻、艳阳高照,父母都努力将欢乐带给孩子们。《华盛顿邮报》等很多媒体报道过,而Florence的孩子和孙辈们,已经把这个节日带到了英国、新西兰、中国、尼泊尔、纳米比亚、德国等地。

  刘健说:美国人没有那么多经验束缚,早晨不能吃冰淇淋什么的。他们是怎么开心怎么来,唯一的约束就是法律。美国人很遵守法律。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好玩的事。我的另一位美国朋友,她的小孩发烧。美国人的做法是吃冰淇淋降温;而中国的阿姨告诉她,这样不行的,要喝姜汤散热。她一听很有道理啊,那两种都试试看吧!小孩一天吃冰淇淋,一天喝姜汤,这么不靠谱的治疗,居然也退烧了。

  在国外这些年,有时我会想,为什么西方人各种脑洞大开的生活,培养了那么多科学家、企业家,而且身体也好?过度冒险可能出问题,但过度遵循条条框框,又阻止了人生多少种可能性呢?

  刘健从小在中国的规矩中长大,后来去了纪律严格的军队,他现在几乎站在了规矩的对立面。孩子们在爸爸面前,怎么玩都行,只要不危及生命,开心就好!

  反倒是Rebecca来到中国后,觉得中国的纪律挺好的,很有效率!她会给孩子们树立一些规范。

  她还说:中国的公立幼儿园挺好(大女儿在那里念书)。孩子们学一些规矩,可以快速掌握基本技能,比如数学,这对一生都有帮助。我小时候从来就没学过这些!

  的确啊,东西方教育各有长处,聪明人应该互相学习,既有约束力,又有创造性,孩子的人生会更丰富均衡。

  Rebecca还提到中国的邻里关系。她很喜欢那些坐在外面闲聊、晒太阳的老年人。孩子们每天跟他们讲讲话,了解另一个群体,另一个年代的人生。这在美国有点难,因为老年人比较独立。孩子们出门玩耍,很少可以在固定的地方,看见一群老人每天坐在那。

  她特别希望孩子们和各种人接触,周末跟不同的家庭一起玩,让她们在父母之外,多一些人生导师,世界更开阔。

  除了亲子阅读、听音乐和看视频,Rebecca认为学习语言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多跟人讲话。

  Rebecca讲流利的中文,而刘健不怎么讲英文,所以她家日常用中文交流。

  Rebecca的方法是多多陪伴,给孩子阅读英语故事,以及周末带着孩子接触国际家庭。

  而且,她跟孩子交流会避免用baby words (幼稚的词),比如吃饭饭、睡觉觉之类。而是尽可能丰富词汇,用big words (大人的词)来扩展语言。

  她每天会用一些新鲜的词跟孩子讲话,如果昨天用过”Like (喜欢)“,今天就变成”Appreciate (欣赏)。

  他们都很鼓励孩子提问题,大人小孩共同寻找答案。有时候双方不能达成一致,他们会多给点时间,允许孩子们讲出理由,找到大人小孩都相对满意的解决方式。让孩子在很平等的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自己的想法。

  在欧美,艺术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既有穿着西装晚礼服、饮着葡萄酒、正襟危坐的剧院音乐会;也有穿着牛仔裤、喝着气泡水、孩子们在野餐垫上翻着跟头的草坪音乐节。

  第一次是带着孩子去听流行音乐节,发现太不容易了。以前这是他们夫妻两个的生活之一,但有了孩子明显不同,孩子不享受现场的氛围。刘健提出,要么不去了吧。但Rebecca不太开心,为什么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就改变了呢?

  第二个刺激是,他陪着孩子听儿歌。心里一直在问:为什么给孩子写的很多歌曲,歌词有点不知所云,比较幼稚?女儿问:这首歌想表达什么意思?刘健说他答不出来。

  第三个刺激是:Rebecca的妈妈从美国寄来一盘CD,是写给儿童的流行音乐。刘健一听觉得好棒啊,成年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