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主题共研是指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针对他们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共通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以此作为研究主题,系统谋划,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主题共研,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各方资源,让育人思路更务实、更明确。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面,家长、学校和社会在根据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主题筹谋时,要认真总结情况,梳理问题,深度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仔细推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反思处理过程中的“亮点”和“优势”。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就后续此类问题的解决列出相应的问题清单,提出问题解决建议供参考,为三方的主题共研做好前期铺垫和准备;另一方面,三方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本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求同存异等原则,开诚布公,广泛深入地就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集众智聚众力,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比如,如何化解乡村学校“留守学生”的问题就需要家校社三方协同。第一,由学校牵头,就“留守学生”教育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进行调研,形成相对客观真实的调研报告,并征求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充分酝酿后就相关管理策略形成主题讨论稿;第二,由学校组织家长代表和社会相关部门代表,就主题调研报告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建议,形成可行性实施方案;第三,家校社三方要依据共同制定的实施方案,明确自己的育人思路,对标对表,共同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贡献力量;第四,听取“留守学生”的真实想法,将他们的需求有机地融入到方案中,让主题策划的服务效果更好。

  为确保家校社三方能够正常、有序开展协同育人的相关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应由政府牵头,家校社共同建立健全,最大限度地整合三方资源,规范三方的责权利,确保协同育人能够务实地开展、有效地运作。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为落实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完善经费条件保障,积极推动健全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内容,依法依规履行好协同育人的相关职责。

  强化专业支撑。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提供理论支撑、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发汇聚优质家庭教育资源,面向广大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公益公开课,促进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推广应用。社区要同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

  创造良好氛围。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充分运用主流媒体,积极借助各类传播平台,大力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效果和典型案例,通过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创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同时,加强和完善家校社培训机制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作为家校社培训的纽带,要发挥关键作用。学校首先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让教师成为政策明、业务精、方法新的家庭教育指导员。同时,要定期聘请社会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到校,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社区要加强家庭教育服务点的建设和工作人员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社区要积极深入学校和家庭,了解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每年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最后,家长还应通过学校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家庭教育网络平台,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关键是要重视过程同管。过程同管,是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家长、学校和社会依据不同的角色,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运用恰当、适切的方法,对家校社育人过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调控,完成预期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学校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全面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状态、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情况等,要建立定期家访和日常家长联系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制度,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此外,还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组织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机制,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实践育人的途径。

  家长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主体。一是家长要主动协同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与学校沟通学生情况,保持信息对称和良性互动。二是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通过文明实践、研学旅行、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子女更好地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社会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服务保障。第一,社会组织机构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第二,社区要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各部门要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及良好的网络生态,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比如,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组织机构的职能特点,定期通过专题研究、主题沙龙等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的“短板”,总结工作中的成功“范例”,确保育人过程的真实性和育人成果的有效性。家长应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社会组织机构要支持服务全面育人,要主动与家长、学校联系,结合部门优势为家长、学校育人提供政策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效果共评,即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有各方的自我评价,还要有各方互评以及学生的评价,通过多元的综合评估反馈,形成相对客观、综合、公正的评价。

  评价是杠杆,是检验、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是自我评价。家校社各方要结合自身在共同体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完成情况等对自身育人工作进行陈述性评价,评价要坚持重点关注工作过程,注重典型案例的提炼,实现以评促思。二是成员互评。家校社三方要定期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及时沟通情况,查漏补缺,实现以评促改。三是学生评价。学生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切身感受者,对育人效果最有发言权。共同体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相关工作进行测评反馈,实现以评促教。四是相关部门可以聘请第三方,设计科学的测评量表,对共同体的各方进行精准测评,并运用大数据对共同体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多元的育人反馈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参考,为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就家校社共同关注的学生手机管理问题,为了规范学生的手机使用,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设计学生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分为“在校”与“在家”两项。按照学生弹性手机管理评价表要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对此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邀请家长结合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学校适时组织与学生座谈,让学生发表对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汇集多方评价后,最终形成家校社认可的学生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

  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成果共享,促进共同体研究成果辐射效应最大化,是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让育人效能更优化的生动体现。

  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在育人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协同育人经验总结和成果提炼,并积极物化育人成果,形成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范例,便于资源的共享、推广和运用;其次,学校要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果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校本培训等,让更多的家长、学校和社会组织机构在学习中开拓视野,在转化中为育人赋能。再其次,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在信息化时代抢占育人新高地,发挥互联网技术传播速度快、适应人群广、辐射效应大的特点,让互联网为育人成果的共享增添新动力,开辟新路径。

  比如,为增强家校互动,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在家长中探索“值日校长”的管理体系,并以“值日校长”管理体系为依托,申报了相关课题,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值日校长”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机构参与到家长的岗前培训中来。同时,学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家校群、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家长“值日校长”制,扩大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家校合作模式。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家校社三方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细目标,加强协同育人能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协同育人保障,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

  (作者:胡小芳,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第一实验小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