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困扰全社会的难题。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了《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未成年犯罪审判工作白皮书》,对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之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分析。白皮书发布的内容表明,这三年间,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涉案人员116人次,其中判处拘役12人,判处有期徒刑97人(缓刑57人),免于刑事处罚2人。从案件的基本情况来看,青少年犯罪倾向于“团伙性”共同犯罪,多以暴力性、侵财性案件为主,同时犯罪人普遍文化偏低,而且由于一些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大,恶习较深或由于未成年人犯管教不严,无法彻底有效地进行改造,未成年人犯罪反复性特点突出,重新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往往使人扼腕叹息,深究犯罪人的成长背景却更加值得全社会深思。

  要说到犯罪,每到发生大案要案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听一听李玫瑾老师的分析。《幽微的人性》包含了李玫瑾老师做客访谈节目实录以及李玫瑾老师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带领我们通过人间恶魔洞悉幽微的人性,探讨罪恶的滋长过程,寻找罪恶的根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多年,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老师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研究积累发现,很多犯罪心理问题源于人的早期,即6岁之前,最晚可以推至12岁。基于此,李玫瑾老师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并致力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工作。李玫瑾老师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即使侵权的视频在网上泛滥也未曾有过追究。如今大家依然可以去网上观看李玫瑾老师家庭教育讲座的视频,这些视频比那些花哨的或只通过个体教养得出的经验更加值得借鉴。

  稍微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人都知道,6岁之前的教养经历奠定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李玫瑾老师认为父母最少要亲自抚养孩子到3岁,这之间给予孩子亲密、悉心的照顾,能够为孩子培养出善良的人性、自然的情感以及正确的观念,同时基于目前性侵案件频发的情况,《幽微的人性》还特别强调了对孩子性教育的重要性。

  李玫瑾老师曾多次说:“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以后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2013年6月21日,南京市江宁区麒麟派出所社区民警上门走访辖区居民乐某时,发现乐某居所无人应答且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民警感到蹊跷遂叫来锁匠打开了门,发现乐某3岁和1岁的幼女一个死在门边,另一个死在床边。被发现时,孩子已经风干,后据媒体调查,这两名幼童曾因饥饿而彻夜拍门喊妈妈,甚至趴到马桶上吃粪便充饥。据悉,乐某与孩子的父亲只是同居关系,其中大孩子还是乐某与前男友生的。孩子的父亲因吸毒被抓,将在同年8月底出狱。而孩子的母亲乐某也有吸毒史,2012年因吸食毒品被公安部门治安处罚,后因哺乳期,行政拘留不予执行,孩子便由她亲自照顾。

  两个孩子的母亲乐某是1991年生人,也是非婚生子,出生后就被母亲抱到外婆身边抚养,4岁时又经辗转送到了爷爷身边抚养,到了十几岁时离家出走并沦落风尘,还染上了毒瘾。在父母爱意贫瘠的环境中长大的乐某自己生了孩子以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母性,反而经常将两个尚不能自理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就连纸尿裤也不会给孩子勤换,媒体走访周围邻居时,邻居表示她有事实在看不过眼去给孩子换纸尿裤时闻到恶臭,甚至发现孩子下体有四处溃烂。案发之前的4月下旬,乐某再一次留下少量食物和水,将孩子锁在家中自己外出,直至6月21日案发,孩子最终惨死家中。

  “人性”一词字典上解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人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养出来的。饿死自己一双幼女的乐某,幼时未曾被父母悉心教养,也较少体会被父母亲人牵挂的感觉,自然是缺乏人性的。

  李玫瑾老师认为幼年是养出人性的关键时期,拥有固定的养育者是关键。刚出生时的婴儿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全部需要养育者的悉心照料,甚至连打嗝都需要外面的助力。但刚出生的婴儿基本已经具备了听觉、嗅觉、视觉等感觉,所以他对养育者是有感觉记忆的。如果频繁更换则需要婴儿不断地适应,非常不利于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当然最好是由父母亲自照顾,如果实在不能亲自照顾,也要尽量固定养育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曾提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意思是说在孩子3岁之前,如果主要照顾者经常离开,并且没有安排合适的替代照顾者,孩子就会变得焦虑,因为孩子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避免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替代照顾者需要尽可能像一个敏感的母亲。

  李玫瑾老师认为“妈妈的身体是婴儿快乐的源泉”,养育者照顾孩子时需要足够的身体接触。研究发现,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依恋关系比较容易出现问题,除了没有固定的养育者之外,没有足够的身体接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一周岁之前要多抱一抱孩子,为孩子创造固定的身体记忆,还要与孩子多互动,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养育者也可以跟他的牙牙之语你一句他一句地“对话”,平时也要跟孩子多说话,时不时地逗一逗他等。

  李玫瑾老师在各种场景下无数次强调,在备孕和养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出生第一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排除万难自己亲自带(如果新生儿母亲患了产后抑郁症那就需要其他人陪同或者替代照顾)。照顾孩子的时候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条件的家长尽量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孩子各个心理发展阶段,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李玫瑾老师在办案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犯罪人,有些犯罪人的作案手段特别残忍,毫无感情可言,恨不得隔着铁栅栏就扇他两个耳光。《幽微的人性》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犯罪人的犯罪案例,这个犯罪人个头不高,身高才一米五九,他的作案特点是先杀后奸,还要在案发现场的墙上写字,比如“恨社会”等等。分析作案原因时,发现他的成长环境却让人心疼。

  该犯罪人的父亲是个赌鬼,经常因为彻夜不回家,这种人自然也就找不到对象,所以就找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结婚,婚后生了该犯罪人。犯罪人小的时候很聪明,但他的父亲依然成性不回家,他的母亲一犯病就离家到处游走,于是他从小便被奶奶抚养。与他感情最深的自然也是奶奶,但不幸的是,在他8岁那年奶奶去世,从此以后他就没人管了。10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到处流浪。有一次广州的警察把他收容以后给他的爸爸打电话,让他爸爸来接他回去,结果他爸爸的回答却是“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反正我不去接。”当李玫瑾老师问他小时候对亲情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时,犯罪人却哭了,他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他发烧,烧得已经晕过去了。当他醒来以后发现奶奶正背着他爬山,带他去看病。当时已经七八十岁的奶奶蹒跚在大雨中,一不小心祖孙俩从山上滚了下来。

  能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高级的情感,而孩子的情感是需要通过成人的情感熏陶出来的,李老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能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这个社会?”。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我们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友爱的环境。首先,家庭应该营造和谐的氛围,夫妻恩爱,母慈子孝,一家人和睦相处。多多创造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多将时间分配给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二,我们均为社会人,应该拒绝冷漠,多一些忍让少一些纷争和计较,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有反社会人格,这类人情感异常是无法养出感情的,他们表现出对人权的冷漠,经常出现欺骗、攻击或其它不友好的行为,从不会对任何人忠诚,行为易于冲动、烦躁且好动,而且他们不会为此感到自责。这些人的危险性极大,需要被长期监督或控制。反社会人格在15岁左右就会出现征兆,甚至频繁出现,表现为好斗、虐待动物、毁坏物品、说谎、偷东西、经常破坏家中或学校的规则等。

  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在做之前也会在潜意识中判断这件事是否应该做,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观念。

  《幽微的人性》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案子,2013年7月23日晚,在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站旁,韩某(男,北京市丰台区人,曾因盗窃罪被判刑)乘坐朋友的车,因停车的问题与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子李某发生争执,争执过程中韩某殴打了李某,同时还将李某之女从婴儿车中抱出并举过头顶重重摔在地上,最终致孩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观念对我们是否决定做一件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许一念之差就会铸成大错。李玫瑾老师将观念理解为“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这种念的形成相比耳提面命地刻意教育,孩子平时无意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则更加重要,而且形成观念的年纪越小越稳定。

  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观念,成人首先要做到示范作用,日常生活中要有底线,不可投机取巧,更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为人处世。第二,如果遇到不对的事情,或者孩子正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要及时告诉他“这件事情是错的,咱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事。”第三,在孩子2岁左右(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小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即开始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2017年4月27日,中国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被警方发现于住处自杀身亡,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该书影射了她幼年遭到性侵害的经历。1991年出生的林奕含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成绩优异,有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曾是台南女子中学唯一一个在升大学测验中获得满分的学生。但不幸的是,在家中补课时遭到补习老师性侵,由此患上抑郁症,16岁便开始固定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曾3次自杀未果。

  如此优秀的孩子,第一次考大学时考上了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但仅仅上学两周就退学了。第二次重考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但第三年发病后再次休学,未能拿到毕业证。尽管林奕含并不畏惧面对法律,于2014年在未婚夫的陪伴下到一个援助妇女的基金会向律师咨询,打算告当年实施性侵的补习老师陈某,但该基金会却因时间久远且无证据并未提起诉讼。

  你可能觉得性侵离你很远,但很多相关研究都告诉我们性侵案件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人身伤害。李玫瑾老师在其论文《性侵害的心理问题及防害建议》中指出,性侵害发生的前提是指侵害者对被侵害者来说具有某些优势,比如上下级关系、男性对女性、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等,类似这些优势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所以发生性侵害的概率是很高的。为了防止我们的孩子受到性侵害,提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6岁之前要告诉孩子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个工作需要妈妈来做。建议在给孩子洗澡时要告诉孩子身体是自己的,除了爸爸妈妈能给他洗澡,其他人是绝对不能看的。在洗敏感处时也要告诉孩子,这些地方是绝对不能让人摸的,如果有人摸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孩子上学或幼儿园后,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但是如果老师让脱裤子就不能听,并且回来也要偷偷地告诉妈妈。

  第二,12岁左右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性别魅力,让他知道性别魅力如何修养、如何展现、如何欣赏,这些教育可以通过老师讲授、课堂讨论以及影视演示来进行,让孩子知道着装举止怪异或者举止无下限也许能吸引一时的眼光,但却并无任何魅力可言,更不是能够托付一生的伴侣。

  第三,16岁左右要教给孩子性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让他知道历史上性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决定这一个种族或民族的兴衰。随着文明的发展,由群婚发展到独婚,而且性不仅仅受道德的约束,也在被法律约束,如果肆意放纵,则会导致自身的毁灭。

  《幽微的人性》是李玫瑾老师近些年理论知识以及实战经验的集成,里面有访谈节目中针对人性的不同立场和认识的碰撞,也有最近几年来李玫瑾老师的论文、著作或短小文章,通过近些年发生的大案要案对犯罪心理以及人性的形成进行了深度剖析。让我们知道早期教育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值得广大父母深度阅读的作品。

  啥书都看👀 觉得好看就分享出来 硬要分领域的话 大概有心理学、家庭教育、哲学这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