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母性不怎么充沛的年轻妈妈,一个不喜欢看家教育儿书的出版社编辑。我当然爱自己的孩子,关注他的成长,只不过我知道有太多的家教育儿书,不仅仅是在浪费木材,更可怕的是将人引入误区,从而把活泼泼的生命压抑到可怜的地步。如果一定要读书,我推荐读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跟是否畅销无关,跟是不是大师之作无关,只跟是否真正能带给你和你的孩子内在的滋养有关。

  这部分推荐4本书,都是大师经典之作。我们说尽信师不如无师,但大师智慧的精华必须汲取。这4位作者既是各自领导的权威代表,又是最懂孩子的心理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留名,是因为千万人都是他们学说的印证者。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在这本带有自传色彩的经典作品中,罗杰斯在回顾自己个人经历,同时指出了他认为个人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他还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而如何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己,罗杰斯诗意的讲述是一个参考案例。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他们肯展露最微小的部分给你看,罗杰斯做到了。

  又温柔又勇敢,他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男心理学家。他是第一个在BBC开设专栏的心理学家,而且一开就开了24年。通过英国BBC的无线广播,温尼科特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他创造出“60分妈妈”“过渡客体”等心理学术语,温暖而通俗、人人都能理解,人人能接受,也人人都能因为接受而产生改变。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表示我们的书架多了一本书,多知道了几个创造性的心理学术语,还意味着我们决定放弃借完美掩盖缺憾,有能力用温柔表现勇敢,以成长对抗失去的哀伤。

  每个孩子都有父亲,然而,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他们的父亲忙事业、忙应酬,唯独忘记陪伴最渴求他们的孩子。本书作者通过对神话、典籍的细致梳理,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作者研究了由“父性缺失”而导致的孩子、家庭、社会结果,思索了今天的“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思考及可能的解决方式。

  梅兰妮·克莱茵,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者婴儿的内心活动。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对幼儿心灵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这本《儿童精神分析》是她的代表作,通过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內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克莱茵还详述了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这本较前三本有点难,等你读完其他同类书不解渴了,这边本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部分推荐6本书,都跟“问题”有关。不记得是大仲马还是小仲马说过,生活就是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珍珠项链。问题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解决问题,这些书的作者用惊人的毅力经年累月做着同一个研究,只是为了得出一个问题这背后所有正确的认识、思维、知识。

  对于和儿童一起的人包括家长、教师、儿科医生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它提供了切中要害的关于婴儿期研究的历史,是一项从出生到18岁的发展的纵向研究。这本书是一个长达十数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作者布洛迪今年已过百岁高龄,她的贡献不在于她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更不在于她发明了几个量表,或者发表了几篇SCI,而在于她就那么一年又一年地进入家家户户,就那么观察着,一观察就观察十多年,一观察就观察一辈子。她通过细节的呈现,考察了儿童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培养内在的自由,这本《情感依附》就是告诉你如何培养内在自由的孩子的经典之作。无数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只是一个角色,更应该是一门学科。跟《我的童年受伤了》类似,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直到30岁的成长。不同的是,作者的观察时间更长久,要有多大的对生命和研究课题的热爱,才能连续30年对同一群人做着同样的研究记录啊!

  很多母亲早年经历过关系创伤,无意中将这种创伤强加给孩子,让自身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很多成年人内心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幼年时在和母亲的关系中体验到的创伤将会伴随一生,最终丧失获取爱和幸福的能力。这本书的案例同样来自长期累积的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成果,因为汇集了精神分析、亲附理论和神经生物学对母婴关系研究的主要贡献,所以普通读者读起来会略显吃力,但书中探讨了婴儿和其父母间关系的创伤,以及创伤产生的原因,也真正能帮助到母亲和孩子重建和谐的母婴关系,帮助成年人疗愈早期关系创伤。

  虽然很多名家对这本书有溢美之词,说它是“一本献给儿童和家庭治疗界的可喜而又非凡的礼物”“是一本令人兴奋、与众不同的著作”,但我想,一般家庭可能用不到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严重问题的游戏取向”。你可以把它当作出色的叙事治疗方式编年史来看:书中记录了如何运用叙事方式解决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儿童如何战胜严重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叙事”激发出儿童自身的创造性解决方式,并将其置于关注的焦点,而成人们(包括家长、治疗师和广大的读者)则被儿童的承诺和聪明才智深深吸引。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这本书是关于儿童的,但是其中渴望摆脱情感痛苦和不适的奇思妙想同样也适用于许多成年病患。

  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正在增加。精神健康专家和学校里的相关专家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切割和烧灼自己,滥用酒精和药物,发展出进食障碍等行为。本书读者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高度实用的方法,用来治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成长群体。塞莱克曼讨论了自我伤害青少年的常见神话,考虑了导致这类问题在青少年中发展和维持的主要侵犯性因素,并为治疗提供了一种整合的、富有弹性、问题解决取向的方法。塞莱克曼强调来访者的自身优势以及与家庭的有效合作,帮助专家以建立青少年内心优势的方式进行干预。

  这是一本给大孩子自己看的书,也是一本实用的青春期心理学手册。想想我们自己吧,青春期的时候,那种迷茫、无助、冲动和急于证明自己的感受,你的孩子也一样会遇到。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发现自己,如何让自己不再受自卑感的折磨,如何和朋友更好地相处,如何面对自己纯真而复杂的恋爱情感?也许这本书能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领悟与处理自己的情感。

  这部分推荐4本实用书籍,虽然我自己不喜欢实操书,我总觉得只要掌握理念,实操完全可以灵活施展,不过对于没有时间慢慢读书、希望快速掌握育儿知识的家长来说,这些书都兼具了操作建议和心理解读的优点,不想“病急乱投医”的可以有选择地买来看。

  名副其实的心理百科全书。市面上很容易找到辅食添加、防疫接种之类的应用书籍,也不乏指导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正确养育孩子的教育理念著作,对于语言技能发育尚不完全的6岁以下的幼儿,如何通过他的表现正确理解孩子的心理,这类书最棒的就是这一本。作者申宜真是韩国的儿科医生,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崔玉涛,但比崔玉涛更加注重从心理层面观察问题。孩子挑食、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要不要上兴趣班、不愿去幼儿园……这些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都有其心理原因。难得的是,书中还提到同时养育两个孩子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书刚出版时中国尚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显得有那么一点点不合时宜,现在反而成了这本书额外的亮点。

  蒙氏教育在中国的蓬勃程度已经到了八线城市。关于蒙台梭利的书也出过很多。这本书的特色在于简洁易操作,一共介绍了21条亲子教育建议。每条建议所在的页面右边是孩子的心理希冀,书中用文字将其表述了出来;左边是蒙台梭利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地接受孩子们发出的信息并妥善应对。

  哪有什么完美的教育?尤其是对现在已经接受了“给孩子内容不如给孩子宽容”思想的部分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不过,这本书提到的“完美的教养”并不表示父母有可能达到完美,或者是应当尽力去追求完美,它指的是一个过程:父母不过是凡人,也会有缺点和弱点,但他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养出有能力、负责任且快乐的孩子。完美的教养就是“有计划的教养”,是依照计划去采取行动,而不是临时的反应;需要根据知识而不只是靠运气;要经过仔细考虑而不只是被孩子激怒;并且也需要运用一些常识。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字典式编排,所有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按照音序排列,像查字典一样,为家长提供合乎科学、看过之后又可以立即操作的建议。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名校夫妻,爸爸张杨从男孩蜕变成一个父亲,从哈佛毕业后认真考察了美国基础教育。妈妈小贝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凯斯国际•朝阳一号园的园长兼联合创始人。为了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这本书记录了新一代父母孕育孩子、培养孩子成长的瞬间。他们通过比较中西教育的差异,为女儿赛赛设计出一个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案,同时也希望能帮助中国的父母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国际化的视角是这本书最值得一看的理由。

  这部分也推荐4本书,这4本书是从家庭系统或生命周期的层面,来分享如何更好地爱孩子、爱自己、爱家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环境综合造就,你可以陪伴他长大,但你无法陪伴他一生。始终陪伴孩子的,是你的教育方式造就的他的个性、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也是爱开始的地方,所有你对家的理解,都将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幸福感知。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会看的书,万万没有想到家庭系统排列的概念在不少高知妈妈群里也流行多时。这本书所讲述的是有关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作者海灵格认为,唯有当我们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阅读这本书,包括阅读海灵格的《谁在我家》《在爱中升华》《洞悉孩子的灵魂》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很多人开始的反应是厌恶和排斥,但真正读进去,发现系统排列的理论跟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主张对家庭中出现的某些问题采取“无为”的做法,让爱在家庭中按照它应有的秩序自然流动。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作者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应激、家庭和代际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完美结合起来并用于理解家庭的功能。尽管这本书最初是写给家庭治疗师的,但它在其他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中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不禁促使我们开始努力思考,如何才能使“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与视角应用于所有和家庭相关的工作领域。也许,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关注孩子、自我和家庭成长的你,也是这努力的一部分吧。

  出版十年,畅销不衰。我也曾在多个场合推荐过这本书。家庭生活就像冰山,大部分人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十分之一。自我价值感、沟通、规则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几乎在所有的家庭中起作用。这本书就是帮你发现这些因素是怎样在你的家庭中起作用的。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和阅读海灵格的传世名作《谁在我家》有点像,一开始可能会带来回忆,引起痛苦的感受。毕竟,面对我们自己、学着为自己负责往往会伴随着痛苦。这本书有大量的练习,爱是一门语言,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当然不会容易,但它带来的改变将是使你的孩子成为被爱全面滋养的一代,并能带着爱的能力,延续给他的后代。

  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说他每年都会重读一遍这本书,只要有机会就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另外一个咨询师朋友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这本书的一个观点,98块钱一本的书立马就卖出去好几本。这本书不但贵,还很厚,有800多页,起初我并不愿意翻看。但是你知道,生命之旅、成长之旅要比这本书更为厚重,更珍贵。全书深入浅出,围绕一个人的生长过程娓娓道来,把各个生命发展阶段细细描写,就像跑一万米马拉松把每个目标设定为一千米一样,一个个小目标组合一起,带领我们漫游了生命之旅,同时获得了成长。因为内容专业、全面,不仅专业人士喜欢,很多家长也拿来作为长期参考,用于孩子的教育。可以说,这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本书。我因为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后收获很大,常跟人说“心理学改变生活”,而什么样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改变生活,这本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世图心理讲心所”微信群(加群请备注:世图心理)。你将有机会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心理学专业图书出版信息,和群内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家以及热爱心理学的读者朋友们一起研究探讨。群内还有各种不定时送福利的活动请你参加。

  您可在以下我社官方自营店购买我社图书。由左至右可滑动查看店铺二维码,顺序依次是京东世图北京公司自营店、当当世图北京公司自营店、有赞世图北京的小店、淘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拼多多世界图书出版旗舰店,读者可自行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