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家长,如果想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就是

  关于儿童心理,阿德勒也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叫做《儿童教育心理学》,被称为是儿童版的《自卑与超越》,旨在破解儿童心理行为密码,揭开儿童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暴躁等问题行为的心理根源,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儿童教育心理学》被誉为“关于儿童最有洞察力的书籍之一”,在面世后近百年的时间里,被译为50多种语言,影响深远,很多现代教育理念,比如被我们所熟知的“正面管教”、“S.T.E.P.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均发源于此。

  8月25日 18:30,青豆书坊视频号开启主题直播,“读懂阿德勒,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尽早读懂阿德勒,你的孩子会感谢你!

  在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有多个译本,但或多或少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对其中的理念、方法,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和曲解。作为一本历经百年仍然长青的权威著作,它需要有更准确的表达,更详尽的注释,这也是青豆书坊再版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呈现给中国读者一个真实的“阿德勒”,一本精准的“儿童心理教科书”,青豆书坊专门邀请美国阿德勒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张婷婷重译本书,并于今年出版上市。

  张婷婷同时也是美国正面管教注册高级导师,已经在正面管教领域深耕近十年,接触了许多中国家庭和学校的儿童教育案例,是阿德勒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资深实践者。她说,翻译《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尽量贴近原意,并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做准确的注解”。

  这次,青豆君邀请她来到青豆沙龙,分享她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解读,以及多年学习和实践阿德勒心理学的感悟。

  青豆君:《儿童教育心理学》首版于1930年,放在今天来读,是否已经过时了呢?

  张婷婷:我译完这本书有一年多了,但时不时还会重读。每次重读,我都会惊叹阿德勒的智慧——他对人的观察可以如此细致,如此系统。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给了家长和老师一套非常清晰的教育指南,让我们系统了解孩子各种不当行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知道如何给孩子提供帮助。

  阿德勒提到的问题行为,包括抗拒上学、排斥弟弟妹妹、和继父继母对抗、喜欢扰乱课堂,小偷小摸、懒惰成性、青春期离家出走等等,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今天中国家长头疼的,依然是这些问题。

  我想,这就是经典之作的价值所在,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那样,“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更正确”。

  而且,阿德勒心理学一直都被誉为“最接近东方文化的心理学派”,例如,他讲人格统一论,强调不能只看孩子的个别行为,而要看一个人格整体。这跟中国传统智慧非常吻合。

  我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阿德勒心理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探寻的是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律,因此有很强的适用性。

  例如,有不少中国的高知家长向我表达过疑惑:我们算是“学霸”父母,为什么会生出“学渣”孩子?为什么哥哥成绩优秀,弟弟成绩不好?

  如果他们读了这本书,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张婷婷:阿德勒说,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并天然地追求在社会环境中的优越感,儿童也是。

  当孩子相信自己在一个地方是有价值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倾向于对社会有益,反之,就会用不当行为来博得关注,从而获得心理调适上的优越感。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并用鼓励的方式将其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向。

  这在当时是非常颠覆的观点,因为当时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用人的性本能和潜意识去解释所有问题;还有“华生行为学派”,强调奖惩机制,做对了就奖励,做错了就惩罚,用行为管理行为。

  但阿德勒却大声疾呼,孩子也是有感受、有需求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帮他们在周围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想而知,这在当时引发了多大的轰动。因为学术观念不同,阿德勒最终与弗洛伊德决裂了,而且场面闹得很难堪。

  张婷婷:对。有的孩子总是制造麻烦,比如说打架、骂人,特别让人不省心。实际上,他们是通过这些不当的行为,来博取父母的额外关注。

  孩子的心理是,如果我不能成为你最关心的人,那我就去成为你最担心的人。因为这种担心,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连接。虽然总是被父母批评,但是他们内心却获得了被父母关注的满足,这就是心理调适上的优越感。

  我们有一位学员和大女儿关系很差,她也意识到自己更偏心二女儿,却不知如何与大女儿沟通。有一天她回家,发现自己衣柜里的衣服全被大女儿剪了,这让她既震惊又伤心。

  通过学习,她意识到大女儿的内心一直很受伤,破坏只是在报复。于是她尝试用一些正面管教的方式,去跟大女儿建立连接。每当大女儿出现不当行为时,她都以引导代替责备,让大女儿看到不当行为的后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课程结束后大概一年多吧,有一天我下完课,这位妈妈突然出现,给我送了一束花。她告诉我,姐姐在她生日时为她用心做了一份礼物,这是她之前不敢想象的。

  我们常常忘记,孩子由于大脑发育阶段的关系,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解事物。其实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对我们的一种呼唤,甚至是一种求救。我也经常在课堂上说,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

  孩子的行为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家只要看看这本书,就会知道,哦,原来孩子是这样想的。

  张婷婷:对,我想起一个特别让人心疼的男孩。他在学校经常寻衅滋事,很让人头疼。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跟着妈妈生活,早上起床,经常发现妈妈和不同男人在一起。

  幸好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棒的体育老师,这个老师就做了一件事:让孩子在球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男孩在球队一直非常努力,做了很多帮助球队的事,而且很快地,在其他地方的不当行为也明显减少了。

  这样的例子还蛮多的。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和老师能真正看见自己。阿德勒说,有时只要周围有一个人选择正面对待孩子,就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了。

  张婷婷:阿德勒心理学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用一两句话去讲他的核心理念是讲不完的。但如果针对儿童教育的话,让我印象最深,也最区别于其他派系的,是“社会感(社会意识)”这个概念。

  如何理解社会感呢?阿德勒用了一个比喻,“一种与人类同在的感觉”。在阿德勒看来,人天生有融入社会环境的意愿和能力,这个能力往往来自于他的家庭和学校,所以父母和教育从业者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社会感”,将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向一个符合社会利益、对社会有价值的方向。

  正如一位台湾地区的教育家所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始于家庭,显现于学校,而恶化于社会。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学校是第二道,所以阿德勒反复强家长和学校的重要性。

  我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很“卷”。希望孩子优秀没错,但不要忘记,优秀的基础是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不是只有学业优秀才可以给社会做贡献。

  北大弑母案就很典型。孩子很聪明很优秀,那又如何呢?从他的经历可以很明显看到,母亲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全的社会环境,没有让孩子融入群体,让他变成一个孤立的人。

  学校也一样,《儿童教育心理学》里提到,其实学校的任务不是教书,是教人。如果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学业,而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那么我们就在教育中迷失了方向。

  如果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是培养出大量利己主义者,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青豆君:“尊重与合作”是阿德勒理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它呢?

  张婷婷:尊重与合作是社会感的直接体现,《儿童教育心理学》里提到,个人至上的孩子,他的社会感通常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看到孩子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不顾他人而自己挤到最前面时,可以肯定,这些孩子的社会感比那些懂得顾及他人的孩子要弱。”

  阿德勒提倡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你跟我不一样,我容忍你”,而是“你跟我不一样,没关系”,而用中国话来讲,就是求同存异。这是中国古人本来就有的智慧,但我们渐渐忘记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很少践行。

  阿德勒提倡的尊重,包括三个方面:尊重孩子,尊重大人,还要尊重情形。前两个都好理解,我重点解释一下尊重情形,尊重情形,放在今天环境里,也包括尊重校规,尊重社会大环境里的规章制度。

  一位公立学校的老师跟我说过一个案例,他们班转学来的男孩有暴力倾向,屡屡违反校规。学校请家长来面谈,没想到家长态度十分强硬:我听说你们是正面管教的合作学校,才让他转学过来的,这种情况还是你们给的爱不够。

  这位家长以爱为由,却无视对学校制度的尊重。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剥夺了孩子去成长、去融入社会的机会。

  青豆君:很多中国家庭都是“隔代养育”,这里面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阿德勒的理念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吗?

  张婷婷:老一辈人和年轻父母之间,隔着几十年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原来的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很多育儿理念甚至人的安全感都是不一样的。

  以我家为例,我有两个女儿,平时我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我老公也支持我,但他脾气来了也会控制不住。奶奶就更有意思了,一边吼孩子,一边帮孩子把事都做了。我开玩笑说,这是既苛责又包办,既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又剥夺了孩子做事情的权利。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孩不愿意吃饭,老一辈往往选择喂饭,既方便又干净还省事。年轻父母则担心喂饭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更希望让孩子自己吃,哪怕弄得脏一点、乱一点也没有关系。于是往往因为这样一些事情,父母在孩子面前与老一辈发生冲突。虽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这种交流方式本身,就是在呈现“谁对谁错”的竞争状态。

  如果成年人之间是一种冲突状态,我们已经在用自己的行为教孩子竞争与比较,而非教孩子尊重与合作。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好的东西,就企图让全家人都跟他一样,但这就没有展现出尊重和合作。真正的尊重合作,是我选择了我对待孩子的方式,但我尊重家里每一个成员有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我常常对家长说,即便你有能力让全家人育儿理念一致,你有能力让全社会都理念一致吗?如果做不到,为什么不去欣赏家里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提前适应不同的沟通方式呢?

  张婷婷:爸爸吼孩子,有多种可能——有的爸爸纯属发泄情绪,孩子成了无辜的出气包;有的爸爸是想要管好孩子,但缺乏更好的方法。前一种情况,可能需要把孩子带离现场,保护好孩子;后一种情况,除非威胁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否则我一般建议不要制止。

  那个当下,如果可以,给爸爸端杯水,用缓和的方式调整爸爸的情绪,可能爸爸自己就冷静下来了;或者在事后和爸爸去沟通,这样的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到孩子解决问题。

  当妈妈能够以尊重的方式与爸爸沟通,去传递爱而不是责备,去关注解决办法而不是埋怨,我相信很多爸爸也有智慧慢慢去做调整。

  我常会跟家长讲:聪明是一种天分,善良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能怪孩子不愿意改变,或者不选择善良,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匮乏与冲突之中,他又有什么机会去选择改变和善良呢?

  青豆君:我们如何把阿德勒的儿童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育中呢?能否给家长和老师们一些建议?

  张婷婷:首先,不要走极端。有些家长上课后,特别后悔之前的粗暴做法,以为尊重孩子就是完全听孩子的,转向溺爱和包办。阿德勒说,溺爱的孩子是感受不到爱的,只会剥夺孩子去成长、去面对社会的机会。

  其次,知道教育好孩子是一件漫长、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每一天孩子都在成长,即便你做得再好,每一天我们都要面临新的问题。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匮乏而焦虑的状态,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支持我们的孩子。

  第三,放松一点,不要追求完美。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没有变化,就是自己没有做好。我们要做成长型的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苛求自己从不犯错。

  我们去学校讲课,有老师怯怯地对我说,“我有时还会惩罚孩子,还做不到完全的正面管教,这样可以吗?”我说,阿德勒心理学只是给了大家新的工具,让父母和老师有更多选择。当你面对孩子时,在那个当下,你仍可以采用你认为合理的方式。

  如果你应用的方法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期待,就要再去想其他办法,看怎么跟孩子建立连接,甚至去跟孩子道歉,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

  其实,道歉也是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和不完美。只有当我们能够这样做时,孩子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在我们面前有更多的安全感,愿意去试错,去做更多创新的东西。

  张婷婷:对,好多家长都说,我一开始是要改善亲子关系,没想到这个过程也让我自己得到了成长。

  作为家长或老师,如果我们的状态变得更好了,自然会用一个更加弹性、富足的状态去养育我们的孩子,你和孩子之间的爱会更多,链接也会更深。

  青豆君:在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成年性格与童年的关系。例如,有人饱受过度工作的折磨,却又始终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有人懒惰内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从而逃避一切自我提升的机会。有人看似冷漠,但内心藏着一个异常敏感、战战兢兢的人。这些描述,不由让人联想到“内卷”“躺平”“高敏感人群”,当代青年应该会有共鸣。

  张婷婷:是的,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去溯源,看看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弗洛伊德也谈溯源,但相比弗洛伊德的“因果”论(因为过去的经历,你变成了今天的样子),阿德勒更积极乐观。他强调,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赋予事情怎样的意义,是你看待事情的视角。哪怕你是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里长大的,只要你愿意,你依然可以掌握人生的命运,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味。

  可以说,阿德勒的理念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我们时常调侃说,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关键就在于对自己的不了解。

  很多人看上去长大了,但实际并没有脱离儿童的状态,没有完成内心独立的部分。例如,有的男士在工作场合叱咤风云,但回到家就变回“巨婴”“妈宝男”,习惯以工作繁忙为由逃避家庭责任。

  而那些尚未成为父母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思考自己未来想在家庭里充当什么角色,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8月25日 18:30,青豆书坊视频号开启主题直播,“读懂阿德勒,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尽早读懂阿德勒,你的孩子会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