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相抵触的假设,最后终会被证实并不是矛盾,而是正常分化过程的结果而已。

  皮亚杰(1896~1980),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典范。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得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的临床心理学有了长足发展。

  1.1930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在这本书中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皮亚杰的晚年代表作是《结构主义》和《发生认识论》,这表示他的发生认识论体系的确立,并公开标榜他的结构主义的哲学立场。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2)同化。同化是指有机体在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3)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成熟、练习和经验(自然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其中,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②“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完整清晰的客体永久性已经形成。

  ④延迟模仿的产生。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①早期的信号功能。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了表象素材,促进了表象性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中心化)。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③不可逆运算。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④不能够推断事实。例如,给3岁的幼儿一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当着他的面盖上一块罩子,小汽车看起来是黑色的,问他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他会说是黑色的。

  ⑤泛灵论。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的。如果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洋娃娃扔到地上去,他会说不能扔到地上,会摔疼洋娃娃的。

  具体运算是一种与真实、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活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必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三山实验”任务中,7-9岁的儿童就能够注意到一种情境的多个方面,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

  ②可逆性。皮亚杰提出,在儿童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可逆性。一个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理解先前曾是一团泥土的飞机模型能够再变成一团泥土。

  ③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在发展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去中心化并能进行逆向运算,因此守恒能力迅速发展。6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解决数字守恒问题,7或8岁的儿童则能解决面积或容积守恒问题,9-10岁的儿童能够解决重量守恒问题,到11或12岁时,儿童能解决体积守恒问题等。另外,儿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⑤序列化。序列化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的排序。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排列大小的任务。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一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③类比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很好地进行类比推理,能够理解类比关系。例如“皮毛对狗就像羽毛对鸟一样”,这个类比的核心是“狗一皮毛”与“鸟一羽毛”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反省性思维,而不是观察,才有可能理解这种关系。

  ④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⑤可逆与补偿。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考虑移动天平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⑥反思能力。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备了反思能力,即系统地检验假设的能力能够系统地概括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或能进行组合推理。

  ⑦思维的灵活性。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的办法。

  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形式运算思维是逐渐出现的,而不是一次全部出现。

  结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道德开始由他律阶段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把一杯水倒入另一个形状不同的杯子里,小明知道两个水杯的水一样多。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小明的认知发展水平最低处于( )

  题干中小明知道把一杯水倒入另一个形状不同的杯子后,两个水杯的水一样多,这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守恒的思维特征。这一特征最早出现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小明的认知发展水平最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