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学习(SEL)是学前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重视学前儿童社会情绪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趋势。

  《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一书主要探讨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及促进学前儿童社与-情绪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全书以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人际问题解决等领域为主线,探讨社会与情绪能力不同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发展的年龄特点,探讨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社会与情绪的学习也有助于解决儿童在校(园)的很多问题,如攻击、发脾气等外化问题,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并有助于促进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提高学校(幼儿园)育人能力。因此,《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专设章节讨论了如何通过社会与情绪能力学习项目减少儿童的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

  社会与情绪能力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小一步”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家、园、社区协同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绪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李燕,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多项,主持“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家庭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主编《学前儿童的家庭与社区教育》《游戏与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学》《学前儿童情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教材,在《心理科学》、《学前教育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曾获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终于,《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这本书出版了。从选题策划开始,到成稿讨论,到实践应用,最后定稿编辑加工的整个过程,也让我在孩子品格的形成方面获得了最直接的收获。手捧着刚印好的新书,我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回顾孩子过往成长中,我最崩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刚和本书作者李燕老师聊这个选题的时候,孩子正好读大班,是自我意识最强第一阶段。我把自己的教养困惑向李老师求助——孩子生气的时候怎么办?小的时候我教她尝试用跺脚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没想到几次强调后,马上就变成了行为反射。随着岁数增长,鞋子越来越大,每次她生气大力地跺脚时,跺脚的声音也是越来越震耳欲聋。我崩溃了,这样大力跺脚要到什么时候?李老师教了我一招,让孩子学着腹式呼吸,尝试用这种更为平和的方式来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

  孩子步入小学后,最让我崩溃的时刻,不是学业作业上的某次不理想,不是某次比赛怯场、逃避,也不是消极抵制钢琴课偶尔耍脾气,也不是集体游玩时与小伙伴打架或发生不愉快的冲突,而是给孩子报了一个线上阅读兴趣班,却没想到和小她3岁的牛蛙妹妹一个班。孩子同学妈妈非常得意地发朋友圈广而告之,而我还是从她的朋友圈才意识到自己娃的阅读水平……我马上崩溃了,并且把消极的情绪发泄和展示给了孩子。本来孩子没觉得什么,我的情绪爆发让她的“钝感”消失了。她哭闹着不肯参加这个阅读活动了,并且立马陷入了挫败感。感谢当时正好是在努力“啃”这本书稿,我暂时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几天后发现自己可以仔细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这种状态帮助我冷静面对和分析,并马上落实行动。我积极与老师沟通,与老师一起回看上课视频后获得了重新诊断学习情况的机会,孩子果然被“误诊”了,接下来立马换了更高级别的阅读班级。

  有点“歪楼”,但也能很好地引出这个话题,为什么说社会与情绪的学习是影响孩子成功与幸福的关键能力?当我们在热烈讨论孩子社会与情绪学习能力的时候,究竟说的是什么?

  社会与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是学前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重视学前儿童社会情绪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与情绪能力与其学业成就、师生交往等有着正相关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近几年,社会-情绪能力的培育价值进一步凸显,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习得纳入主体课程体系,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被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政策被讨论、推行和实施。

  国内较早深入研究的学者中就有本书作者李燕,早在2014年就出版了其个人专著《学前儿童的情绪教育:理论与实践》。但从目前国内所有已经发布的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幼儿园场景的本土实践。因此,本书是在该领域的先行实证研究。

  什么是社会与情绪能力?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吗?是称为社会与情绪能力,还是社会与情感能力?

  关于“是社会与情绪能力,还是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灵魂拷问,在小编看来不仅仅是译法的不同,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机制话语互通的基础。

  在《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一书中,作者详细梳理出社会-情绪能力概念的缘起和演变路径大体遵循“社会智力-多元智力-情绪智力-‘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逻辑: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20年后韦克斯勒认识到情绪和认知的相互作用,在智力测量工具中加入了情绪和社交性问题(Wechsler,1940)。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出现,到了1983年,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提出的7种智力类型中的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已经涉及到情绪智力的内容,学界认为是为情绪智力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直到1990年,萨拉维和梅耶正式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概念;1995年,戈尔曼让“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在全世界流行起来。1997年,巴昂提出一个更加综合、广泛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萨尔尼提出了“情绪能力”,博伊斯等人认为情绪能力由自我管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及人际交往构成(Boyatzis,2000)。此外,书中还特别详细梳理了社会-情绪能力概念在我国的研究历程和最新动态。

  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幼儿园开展社会与情绪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有哪些?

  学前教育是人生启蒙。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开始SEL的理想时间(如 Denham, Brown, & Domitrovich, 2011),早期的社会-情绪能力是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发展指标,并与他们未来学龄期的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幸福感等密切相关。学前儿童的社会与情绪学习作为一个过程,既需要有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具有发展适宜性、文化适应性特点的显性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也需要有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中的支持他们社会与情绪发展的隐性课程,如将SEL渗透到与师幼互动中,渗透到语言、科学、STEAM、或艺术活动等相关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

  本书将主要探讨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及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我们将以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人际问题解决等领域为主线,探讨社会-情绪能力不同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发展的年龄特点,探讨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同时,SEL也有助于解决儿童在校(园)的很多问题,如攻击、发脾气等外化问题,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并有助于促进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提高学校(幼儿园)育人能力。因此,本书专设章节讨论了如何通过SEL项目减少儿童的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社会与情绪能力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议题,本书将以“小一步”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家、园、社区协同提高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本书既突出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强调知识点和方法论,更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儿童社会与情绪适应与发展的支持。作为一本全面、系统、富有实践特色的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教材,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社会与情绪教育”教材,也可以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参考用书及学前教育领域师资培训用书,同时也可以成为广大家长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