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俞敏洪在他的个人抖音账号上分享了一套书,大受宝爸宝妈们的欢迎。可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宝爸们的福音,这套书就是《爸爸与小孩》。

  “爸爸与孩子到底怎么相处?面对孩子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爸爸到底应该怎么回答?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爸爸与小孩》。”

  “作者赵洪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爸爸。他的这套书总共三本,详细地记录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间,他是如何和孩子相处,以及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得到了充满想象力的回答,并且让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孩子的成长得到了一个正确的指引。”

  “这套书值得所有小学之前的爸爸阅读一下,会让你伴随孩子的成长更加充满乐趣。”

  如果说好的社会,是一种基于自治、平等的契约关系,那么,一个好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不是父亲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以爱之名的强制,而是需要爸爸与小孩共同去经营的一种双向度的关系。

  在这种双向度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是孩子分内的事,父亲需要做的,不是单向度的供养,不是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也不是教孩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生活。正相反,父亲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正如《爸爸与小孩》一书的作者赵洪云在书中写道: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爸爸说,是风筝线断了。风的力量太大,线产生的拉力也增大。线承受不住了,所以就断了。

  爸爸说,好像是,其实不是。是因为风筝没有独立飞翔的能力。因为依赖线,所以不能飞得更高;因为依赖风,才会被风从天上吹落。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爸爸与小孩爬山过程中,小孩发现,山顶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针,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

  爸爸说,这叫避雷针。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

  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避雷针也是主动承担危险,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所以,避雷针可以长久地保护别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问过。但这样的回答,还是第一次从这套书中看到。

  翻遍《爸爸与小孩》三本书,几乎都是在这样真实的场景下,孩子一次次好奇地问,爸爸一次次在告诉孩子自然世界奥秘的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场充满人文精神的哲思之旅。

  很多父亲在外面高谈阔论,应者云集,但回到家面对孩子,却感到手足无措,想要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孩子,却又感到有心无力。

  这便是王朔所说的“知道分子”:对各种浮光掠影的道理都懂得一点,却不能将这个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育孩子是世上最复杂的事,但我们的父亲,却往往在这方面十分“轻敌”,他们不重视与孩子的代际差异,喜欢用说教的方式讲道理,导致孩子开启了“心智防御模式”——嘴上应付着,心里抵抗着,行动敷衍着。最后父亲干脆放弃了精神层面的交流,讲道理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粗暴。

  其实,道理本身分为三个层次:知识、见识、价值观。而不同的道理,也有不同的讲法:

  智力层面的知识既要准确,又要有趣;精神层面的道理——既要倾听,又要共情;人生层面的价值观——既要肯定,又要引导。

  归根结底,一个好父亲讲道理,在于给孩子创造一种体验。正如赵洪云在《爸爸与小孩》一书中所记录的一个个与孩子对话的场景,里面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却是一个好父亲用他的亲身经历写出的一份参考答案。

  在这本书中,父亲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孩子在成长,父亲也能借着孩子的成长而得到成长。

  买一本放在枕边,随手翻一翻,就像在看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模范父亲”:作者赵洪云既是一个好公民,有良知有底线;他也是一个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最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亲子关系的沟通高手,能把自己的精神品格、人生智慧,通过交流、沟通说进孩子的心里。

  《爸爸与小孩》,以平等、共同成长的姿态,用自己的诚实和智慧浸润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心智,塑造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价值观。这套书为很多纠结的父母提供了一整套可参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