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日渐普遍、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对于家庭教育有指导借鉴作用的书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宝爸宝妈”们有意识购买或借阅的读物。随着一年一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临,亲子教育类图书阅读呈现上扬趋势。如何通过阅读来增进亲子关系、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也成为家长们高度关注的阅读热点之一。

  在北京开卷日前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非虚构类新书销量榜上,《当了妈妈后,重新学说话》跻身第七,这本书着重于“妈妈说的话对孩子的内在成长会带来重要影响”的观点,详细讲解了不同情况下妈妈如何通过说话方式,培养、引导孩子。可见除了人类社会发展、世界秩序变化等主题,亲子沟通这一方面也是读者关注面向之一。

  在当当网“亲子/家教”图书畅销榜上,“沟通”也是各大“霸榜”图书的重要主题:当当全网累计评论超190万条、获得读者一致好评的《正面管教》主张不惩罚、不娇纵的管教办法,培养出孩子自律、责任感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用大量现实的例子,指导父母与孩子在倾听、交流过程中的实践,出版四十年长盛不衰,成为几代家庭的成长手册。此外,《最温柔的教养》《父母的语言》等热门书籍,也展示出家长对提高沟通能力、表达方式的需求。

  “近年来,家长和孩子越来越重视图书的知识性和功能性。”新世纪出版社副社长游少波介绍,该社作为一家专业少儿图书社,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少儿科普等选题,打造了面向少儿读者的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如《写给孩子的古都历史之旅》《古都“食”空大冒险》,让孩子在读故事、读古诗词的同时,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古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这些书籍一经推出均获得了良好反响。

  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市民馆常设家庭教育专题书架,还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父母的必修课——家庭教育”专题图书,涉及家庭教育的诸多方面:亲子关系和沟通,学习问题,社会交往,情绪管理以及心理学知识等,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现借阅小高峰。在港台馆,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系列、适合家长领读的分级阅读系列,适合家长提升家庭教育层次的各类读本等,借阅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此外,随着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每个孩子都要学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在当当网平台上,多部亲子类实践书籍也得到关注:《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教授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成不邋遢、不拖沓、有条理的自我管理秘诀,让计划性、条理性、创造性伴随孩子一生;《和孩子一起做饭是最好的亲子游戏》则让劳动课融入到日常家庭生活的细节中,让一家人在食育之旅中,充分享受亲子互动,体验做饭的乐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使家庭教育成为父母的必修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设立,旨在激发孩子做动手能力的强者。”当当网相关负责人倡议,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下,父母与孩子用阅读双向赋能,树立健全的家庭教育观。

  在今年初当当网发布的《2021青年生活读鉴》中,教辅、家教类图书顾客排名下降,而亲子阅读类图书顾客数攀升,从中也可看出“双减”之后,阅读在家长和学生群体生活中的分量不断提升。

  广少图借阅部主任张淑文透露,2021年,广州市新增少儿读者达23.08万人,与2020年同比增长104.07%,少儿读者群体进一步扩大。在适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后,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少年儿童群体阅读势头恢复上扬,继续成为公共图书馆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阅读群体,是名副其实的纸质阅读主力军。

  张淑文介绍,围绕家庭教育,广少图还开展了多场特色主题活动:如市民馆的“父母学堂”主题活动邀请儿童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与各类社会团体、个人合作,在节假日为家长举办各类免费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港台馆开展“正面教育”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倡导家长做积极、开明、包容的父母,这些活动都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