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近些年很火的芭比粉,洋溢着浪漫、甜美的气息;生机盎然的绿色,代表着青春与生命力;还有明媚阳光的黄色,湖海的湛蓝色,橘子的橘色,热烈的红色,梦幻的紫色,都是多巴胺穿搭中可以大胆使用的色彩。

  视频的出圈将其推至现象级博主的位置,在抖音一个月涨粉250万,小红书单月涨粉50万。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呱呱坠地的baby,不分职业,不分物种,不分年代,多巴胺的快乐因子雨露均沾地撒向世界万物。

  被誉为全网最潮30后,UP主@康康和爷爷穿上不同色系的亮色衣服,妥妥一副时尚弄潮儿的模样,身体力行打破追求时尚的年龄界限。

  不用做选择的职业装,掌握核心科技30年,入行即获得时尚密码,从没走过弯路。

  真要探究谁是开山鼻祖,网友pick300年前的大女主甄嬛。多巴胺清朝style,嬛嬛出场slay全场。

  还有多巴胺穿搭的真实拥趸,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保证每套服装不重样,呈现多巴胺色彩的狂欢。

  若数最近火爆的素人例子,莫过于身穿粉色多巴胺情侣装,十指相扣在成都街头漫步的“牵手门”男女主。

  甚至恶搞到了明星身上,律师警告涉侵权。在此奉劝:什么内容都敢玩AI换脸,只会害了你。

  这股色彩风暴看似来得措不及防,很多不明就里的旁观者甚至感到困惑:穿件彩色衣服,怎么就扯上多巴胺了?

  其实,多巴胺穿搭风潮席卷网络,甚至已经蔓延至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有迹可循的。

  多巴胺穿搭的底层逻辑是色彩营销,但更准确来说是通过色彩传达的快乐营销。

  类似的应用在生活中早有先例,比如儿童医院都会选择彩色来装饰,既要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又要营造一个有助于康复的温暖舒适的环境空间。

  多巴胺穿搭(dopamine dressing)概念最早出自时尚心理学教授道恩·卡伦的著作《穿出最好的人生》。

  在书中,她将能刺激人体释放大量多巴胺或提升自我情绪、令人感到愉悦的穿着方式总结为dopamine dressing,并强调了服装色彩在其中的重要性。

  当然了,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颜色会让人变得快乐,但这实际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种颜色。

  说到底还是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主导。当你将黑色衣服与自信联系在一起,那么穿上它时,你也会感到快乐。

  现下多巴胺穿搭的流行,更像是一个宣泄出口,展现的是被压抑的情绪的尽情释放,给快乐一个简单的理由。

  它为那些喜欢明亮颜色衣服,却又怕别人投来异样眼光的人,提供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我皮肤比较黑,平时不敢穿亮色的衣服,上周特意穿了亮黄色的上衣和袜子,身边人都说好看,其实只要一点小小的改变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好心情。”

  其次,给原本单调的生活添加一抹亮丽的色彩,给一成不变的日常营造一丝反差感。

  用色彩对抗外界不安,可以视作一种积极拥抱人生、拥抱自我的途径,向那些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大声呐喊“滚蛋吧”,收获一些简单的快乐和幸福。

  亮色是我的外表,也是我个性的一部分。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谁说不能通过一套服饰展现呢。

  多巴胺穿搭的精髓若停留在“穿件彩色衣服而已”,就稍显片面了。取悦自己、传达自我情绪才是它的真正内涵。

  很多品牌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如极具辨识度的Tiffany蓝、LV的棕、星巴克的绿、麦当劳的黄…

  多巴胺穿搭概念的出圈,并不是某个品牌或某种风格的流行,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情绪的爆发。

  在@白昼小熊和@康康和爷爷的视频中,阳光灿烂的笑容伴随着欢快的BGM,溢出屏幕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位看客。

  品牌如果只抓住了“多样的色彩”借势营销,就未免显得有点流于表面了,因为

  广告中它采用的背景虽是粉色调,但其宣传的方式却是利用刻板印象去制造焦虑情绪。

  这种渲染负面情绪带来的不适观感,不仅折射出品牌文化中的偏见与无知,还会被消费者厌弃。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依靠这种洗脑式传播,成功让消费者将品牌移入黑名单行列。

  反观,一首“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把蜜雪冰城快乐甜蜜的品牌人设拉满。

  在一个内卷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都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窗口。

  这时候,连广告都想要PUA我,看个广告都要被一通说教。年轻人表示求放过,多巴胺式内容广泛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

  紧贴热度的完美日记,近日以多巴胺女孩为主题,推出四款不同配色的夏日妆容。

  通过产品多元搭配,为用户提供实用的化妆思路,展现多巴胺风带来的愉悦感受,也传达出品牌鼓励每个女孩用妆容大胆表现自我情绪的快乐主张。

  是啊,多巴胺式的生活又怎么会局限于一套服饰。一个妆容,一份美食,一杯果汁,都可以是快乐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