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很多家长抵不住专注力培训机构的吹嘘轰炸,或毅然决然、或半推半就、又或欲拒还迎的花重金给孩子买课报班,

  除了线上报课,线下报班,不少家长还会购买各种训练专注力的产品,动辄上千元。

  各位家长对专注力训练如此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都希望自家孩子有更好的专注力,尤其是在学习上。这无可厚非。

  也正是因为家长习惯上认为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才会为了“拯救”孩子的专注力而到处求助,以至于被骗上当后才痛彻心扉:“一点效果也没有!”

  掉过坑的家长队伍里,有些人表示“不再花冤枉钱”,也有一些家长“从一个坑直接跳到另一个坑”。殊不知,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

  比如,孩子学习的时候,有些家长总是像监工一样在旁边紧盯着,孩子这边写错的数字还没来得及改,那边就训斥上了:

  孩子1岁,正在阳台观察花花草草,我觉得很可爱,立马抱起他亲亲抱抱举高高;

  孩子3岁,正在专心地看书,我理所当然地提醒他该喝水了,并把水杯塞到他手里。

  孩子入园了,课堂上特别容易分神,小动作频繁,一点儿其他动静都能吸引他转头。

  老师反馈“孩子缺乏专注力”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可能是戏精的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作为一个从小专注力就被“无情”破坏了的后知后觉的成年人,我可不希望这种事继续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相信天底下做父母的心情是一样的(含泪握手)!

  那么孩子的专注力在哪?他能专注多久?回想一下,孩子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地专注?相当地废寝忘食!

  之所以家长觉得孩子没有专注力,只是觉得孩子在学习上不是开小差就是各种磨蹭。

  可是,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上没有专注力呢?因为教育者把学习过程整得太苦了呀!让孩子们感觉学习过于艰难了!

  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愉悦的、享受的!内心愉悦的人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也更专注。

  打游戏可以让孩子专注的原因就是它能让人从中体验到愉悦感。所以我们最该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感。

  本来学习也该如此:从易到难慢慢来,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可总有家长着急啊,恨不得拔苗助长,超前学习。

  如果孩子的学习都是超龄超纲的,或是安排紧密的,势必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无法胜任的状态。有人喜欢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吗?

  这时候,孩子肯定讨厌学习。不是他们承受能力差,而是“这种学习”真的太难了!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上的一些错误就大批特批。诸如,孩子做错了几道题,考了一次低分,马上就会得到家长的“反馈”:

  这类负面反馈是孩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最终也只能得到相悖的结果。没有人喜欢被批评,谁都喜欢被鼓励。

  比方说,还没走几步就被奖励金币或者小礼物,干掉一个没有杀伤力的小妖怪,就可以得到一件新武器。

  比起“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铸就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更能激励人。

  可见,在孩子学习以及其他所有事情上,哪怕有再微小的进步,或者但凡有任何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认可,因为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被鼓励被认可的孩子更容易持续专注。游戏中的目标设定,就很容易让孩子专注地去达成目标。

  就算在闯关的过程中被厉害的妖怪给灭了,孩子也会琢磨怎么做才能干掉妖怪,然后换个路数继续闯关。

  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在学习上设立可以看得见的小目标。小目标不是家长指派的,而是孩子自己设定的。

  正所谓“一念既定,万山无阻”。一旦孩子内心有了清晰和明确的事情去做,他就会有动力持之以恒地去达成。

  再反观市场上一些训练孩子专注力的课程,譬如眼睛盯着乒乓球,或者拿一堆数字让孩子识记等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夫妻关系。父母的关系稳定有爱,不会动不动就吵架、冷战,孩子的内心才会安定。

  倘若过多的家庭成员和过于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对孩子的专注力造成了极大困扰,那就在可控范围内尽量净化一下家里人的关系吧。

  再就是专注力培养一定要从孩子有兴趣的活动入手,强迫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话,只会让孩子内心更涣散。

  尹建莉老师曾说,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和低效。

  前面说到我家孩子的专注力早期被破坏了,好在知道真相的我们并没有盲目去训练他的专注力。而是制定了“保护专注力计划”——耐心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

  当孩子内心一次次地确认我们稳定的存在他身边时,就会更放心的把专注力投入到眼下的事情中。

  知名心理学家李雪说,孩子是敏感的存在,要想让孩子把父母内化到心中,成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需要父母的肉体和精神,都稳定的存在。

  与此同时,家长在一旁专注地忙自己的事,不去打断孩子,也会增加孩子的专注时长。

  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一个全神贯注的环境,而内心的安全感就是这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