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创造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创造了我们。社会学的分析帮助我们揭穿各种幻象和歪曲,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自己。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作为一部社会学通识入门书,问世三十多年来已被再版十余次,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影响深广。

  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最新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本书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最重要的方法知识论著述的结集。众所周知,韦伯在社会科学奠基领域内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而本书亦为韦伯最经典著作之一,是从事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者的必读书目。

  本书于1887 年第一次印刷,1912 年再版,至 1935 年重印达八次之多。本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至今对于社会学仍然有很深刻的影响,是社会学的经典文献。

  本书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

  在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本书对美国波士顿市的意大利人贫民区和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他们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做了记录和分析。

  马塞尔·莫斯,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之称。

  本书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洞察。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吴文藻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为了社会学的中国化,他深入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多种学术思潮,选定功能派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作出中国特色的新研究路子;组织进行中国国情研究,进行实地调查,进行社区研究;并为培养具有中国特有研究风格的“独立的科学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收录了吴文藻23篇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论文,并按照“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分为三个部分。

  这是一本描述193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社会文化、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孝通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凝练地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借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乡土社会研究。

  《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全两册)》

  金耀基,林南,叶启正,苏国勋,李友梅,翟学伟,周晓虹,边燕杰,周雪光……40年40人,详尽的访谈,温婉的口述,周晓虹教授最新力作,探索40名著名华人社会学家的心路历程,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同呼吸共命运。

  本书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最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