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和港湾。因此,作为父母有责任更有义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不论多晚,回家时总会有一盏灯为孩子留着,慈祥的父母一直在默默等待着陪伴着,相信这是很多人数年后心底最柔软的记忆,而这,足以打败人生中的任何风雨……

  春季开学后,偶有个别孩子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特别是其父母带来无法抺去的伤痛。造成这类悲惨事件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以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陪伴不够、家庭环境的不良等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以情感为纽带,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个快乐温暖的家。试想一下,一个“愁眉苦脸乌云密布”的家庭、一个时时处处充满火药味的家庭,孩子总是感到冷冰冰的。他们有家不想回,即便回去也想立刻逃离,对家没有一点留恋。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应该做到:

  一是平等尊重。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家长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私有物,觉得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一切安排。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性格上容易出现问题,对家长也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方方面面。笔者曾分析一些离家出走孩子的案例,多数是因为受了挫折,心理无法承受,或考试砸了,或犯了错无法向父母交代等。个别孩子本来还在担心是否会遭训斥,这时家长如果再说一些“你还有脸在家”等过激的话,可能就会一下子把孩子推出了家门,关上了心门,甚至逼上绝路。

  二是真正陪伴。陪伴是爱,是一个家的温暖所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能都会有崩溃、大哭或想放弃的时刻,也许家长们不一定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在身边,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宽厚的肩膀,哪怕只是理解的眼神,也能够让他浑身充满力量,带给他很大的安全感。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世界是灰暗的。忙,不是家长推卸责任的理由。作为父母每天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孩子读读书;少玩会手机,和孩子交流思想;少些不必要的应酬,带孩子出去转转;或者陪孩子锻炼锻炼身体。

  三是倾听声音。心理学研究表明,再小的婴儿也会“察言观色”,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言权,倾听他的声音,让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的心声,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大有裨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诸如参加校内社团活动、校外培训班等,一定要先与孩子慢慢沟通,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自己的看法。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不要带任何主观评判,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真正让孩子在家里有了自尊、有了话语权,他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望子成龙”“不能输在起跑线”等心理让很多家长想着抢跑,一部分人更是只重孩子文化课成绩,其他缺点都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上名牌大学作为唯一出路。当孩子作业做不好、分数落后时,轻则呵斥、撕作业本,重则恶语相加、动手惩罚。这极易造成孩子逆反或走向极端。笔者以为,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

  首先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孩子有各自的天赋,即使在当下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名牌大学,更不能只是要求孩子将来成为名人。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首要的是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劳、自食其力的现代公民。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写道:“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其次是注重孩子心理疏导。家长应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寻机让孩子的优点得到更好展现,不能单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全面否定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孩子不但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以爱心温暖孩子,以严师的教诲要求孩子,以朋友的姿态帮助孩子,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注重心理健康培养。

  第三是多鼓励孩子。眼下仍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在他们看来,好孩子都是批评出来的,甚至都是打出来的。事实上,批评打骂出来的孩子顶多算是听话的孩子,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在亲子教育上,罗森塔尔效应提示我们,鼓励式教育远优于“棍棒教育”。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优秀的,他就会成为聪明、优秀的孩子,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关注自己的孩子,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和赞扬。成功来自于信任、期待,来自于赞扬,来自于父母的爱。当然,这种信任和期待应当是积极、现实的,而不是盲目的。

  何为家风?家风是由长辈或父母所提倡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传递给子女、晚辈,用以约束和规范所有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从而逐步形成家中的风气、风尚或风俗。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对子女和家人都有重要作用,还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营造好家风,家长要做到:

  做好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要想孩子放下手机,讲文明有礼貌,爱读书有学识,情趣高雅,家长就要先做到放下手机,捧起书本,修身养性,礼貌待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父母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比如,在有书香气的家庭里,孩子随时都看到父母灯下阅读或伏案写作的背影,进而也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立好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许多古人为了让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儿孙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为家庭成员制定了系列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成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就是家规。一些经典家训也是对孩子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就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通过学习引导,让孩子懂规矩,有礼貌,“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等都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给孩子一个好生活,就是给他一个好现在;给孩子一个好习惯,才是给他一个好未来。

  营造氛围。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是教子的先决条件。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民主平等的关系、文明礼仪的风气、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和催化因素。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家庭环境要整洁化、条理化、知识化,孩子置身其间,可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