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淘气到开始窝火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忍不住给孩子一些惩戒手段。一巴掌或者是言语恐吓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这种打骂方式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依旧会旧事重演。

  那么6岁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这个问题,让一位犯罪心理学专家来回答,会不会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但最近,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讲亮相了!现将李玫瑾教授的演讲内容与她此前在其他场合的部分观点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

  是无可奈何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责骂孩子?李玫瑾教授提出在孩子有这类有目的行为的闹脾气的时候,应该要和孩子说不。孩子在闹脾气的时候,是听不进任何道理。如果孩子索要的东西,是合理的有价值的,那么可以满足孩子需求,但需要事后等孩子情绪恢复时,告诉他闹脾气是错误。

  倘若是不合理的,家长就该强硬的拒绝。但是这不意味家长可以对孩子打骂,而是刚柔并济进行持久战。孩子精力有限,脾气来得快走得也快。等心情平息的时候,再次指出闹脾气的错误,但同时也要给孩子怀抱,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要求的不合理。而如果一味的打骂,孩子不会认识到行为的错误。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需求的方式,让他知道闹脾气是没有用的。沟通才是唯一满足需求的方式。在孩子撒泼打滚的时候,即便是孩子嚎啕大哭,父母也要耐得住想要快速安抚孩子情绪的想法。

  要让孩子学会交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通过交流方式能获得“甜头”。哭闹撒泼不予理会,但是能表达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就有机会得到想要的,这样的适度满足能帮助孩子建立理性语言沟通的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多表达训练语言逻辑。

  但是家长要注意延迟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无条件的去满足孩子。同时当家长说“这次做到了,下一次就给你。”要记住兑现诺言的时间,无止境的下一次,会让孩子对家长的诚信产生怀疑。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摔跤”,如果父母一路都护着孩子,让孩子在呵护的羽翼下成长。耐挫折能力为0的孩子,一点点小磕碰就容易崩溃。尤其是在校园的时候,孩子的胜负心很强,做手工比别人慢,考试没考好,情绪崩溃嚎啕大哭的情况常有发生。

  因此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或多或少经历挫折,在孩子拼不出拼图,闹脾气得打散哭泣时。家长应制止其放弃行为,鼓励孩子重新拼完。毕竟“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只有在经历过挫折,孩子才能使心智时尚。在自己摔跤后,能自己爬起来。

  打骂是粗暴直白的教育方式,一遇到孩子哭闹就,不仅会让孩子个性压抑,而且治标不治本。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行为是错误的,塑造孩子正确表达的习惯,才能让孩子不再依靠闹脾气来表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