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见人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保送;钢琴、书法手到拈来;去年作为校篮球队队长拿到了省级比赛的名次。

  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非大人想象得那么脆弱,对孩子适当放手才能激发出孩子更大的潜能。

  两个小女孩起了争执,一个气势汹汹,一个哭着据理力争,看着着实让人心疼又好笑。

  这时,吵架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辩论”,既锻炼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也展现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力。

  为了证明自己有挣钱的能力,刘思琦开着兰博基尼,把进价二三十元的手机壳卖2块。

  经过一系列“毒打”,她才有了自理能力,才学会试着关心别人,理解父母的不易。

  像刘思琦父母,大包大揽地包揽了刘思琦16年的生活自理能力,看似是爱,其实是害。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轴,全家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环境下,孩子好吃懒做还是好的,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没有孝心,才是最大的隐患。”

  若不及时制止,个人的意志就会被慢慢腐蚀,被恶习缠绕,消沉下去,无所事事蹉跎光阴。

  高考失利后,范某在家务农,可庄稼该收割时,他宁愿在家乘凉也懒得下地干活。

  有一次,外出务工,在城内半天没找到工作,看到街角有一户人家门半掩着,就去人家偷东西。

  没有翻到钱财和值钱的东西,却看到熟睡女主人手腕上有一块手表,因为这块表把女主人杀害了。

  父母养育爱护子女,是本性使然,如果处处呵护儿女,会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甚至成为一个丧失生存能力的废人。

  前段时间,一个小男孩,跟朋友学会了电摇动作,但他不知道电摇动作是嘲讽人的意思。

  后果是,他被妈妈无情“奖励”连续做半小时的的电摇动作,孩子摇到怀疑人生。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极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谈举止,由于认知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

  当孩子有不尊重人的言行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并适当惩罚,将不尊重人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果孩子有不尊重人的表现,家长却一笔带过,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是默许的,下次还会有更多不尊重人的表现。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也要树立好自己的标杆作用,不说不尊重人的话,不做不尊重人的事,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教养。

  带孩子去商场,说好了只买一个玩具,可到商场之后,孩子这也要,那也要,不给买就嚎啕大哭,撒泼耍赖,逼父母就范。

  长此以往,孩子就把“撒泼耍赖”,当成要挟父母的手段,不断变本加厉,以达到自己贪婪的目的。

  一次,李玫瑾教授的外孙玩手机,约定好的时间到了,但是外孙没交手机,也没理李教授。

  这时,李教授从外孙的手里把手机抢了回来。但外孙不愿意,竟然打了李教授一巴掌,也没有道歉。

  看孩子平静后,李教授才给孩子分析整件事,并适当讲道理,后来外孙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撒泼的事。

  李玫瑾说:“孩子正撒泼时,一定不要跟他说话或讲道理,因为你会给他一种错觉就是,你在哄他或求他。”

  孩子撒泼时,父母需亮出底线,温柔坚定地拒绝,并告诉孩子“虽然你很失望,但你必须遵守规则”。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孩子的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任的父母,提供的稳健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