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梧桐树上的蝉鸣开启盛夏,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了。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惴惴不安,有人蓄力待发,有人背水一战。但无论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十八岁的少年从不畏惧风雨。

  今天,小北准备了北大优秀学子在面对高考时的真实感受和宝贵经验,希望这些鲜活的文字能让即将高考的你找到共鸣,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接收到来自大学校园的鼓励和好运。

  对于已经高考完的你,也让我们以此重温那段不可多得的岁月。回首过去的拼搏与坚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并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

  所在的高中非常盛行一句话:没有人会嘲笑你的梦想,只会嘲笑你的行为与梦想不匹配。高远理想必须以绝对实力为前提,否则理想就只能止步于空想。

  那天下午起床后来到教室,面对桌上成堆的卷子,我默默对自己说:就努力到下一次考试,就再坚持一次。这次的努力依旧是没有答案的,依旧像一次看不到光明的奔跑。我已经拼尽全力,等待下一次考试的宣判。

  坐在考场上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十分平静。我只是在答题,仿佛这场考试什么也不意味,什么关系也没有。

  面对高考,我们要坚信它的公平性。你的一切努力与付出,高考最终会给你一个完美的回答。排除心中的一切干扰与杂念,虔诚地对待高考,高考也定不负你。

  三年前,我以一个压线生的身份进入家乡最好的高中,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三年跋涉之旅。晚自习课间徜徉于校园,只因满池锦鲤而欣喜,未在顶级名校红榜前驻足。毕竟,200名开外的成绩,怎敢奢望中国的最高学府。

  即便如此,生性倔强的我,还是选择了抛下过去,以一份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顾一切地逆风奔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科齐头并进。

  其实,压线生是我为自己强行打上的标签、戴上的枷锁。只有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学会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定义自己,才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成长。

  按照我的做题顺序,在做到第二道物理大题时,时间已经比平时练习晚了10分钟。而看到第25题的题干有巨多的文字时,我的内心是痛苦的。

  这痛苦随后变成了绝望:我发现我只做出了这道题的第一空,而后面的题目在脑中已然如浆糊一般混沌而模糊。

  在高考考场上,遇见新题型谁不紧张?我开始痛心17分的失去,在那一秒钟里我甚至预见到我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可担忧与焦虑也只占据了这一秒钟。我意识到自己还有题目没做完,换句话说,还有别的分数可以争取,我便暂时抛开了第25题,转向后面的战场。

  最后还有20分钟时我完成了卷子,重新调整了自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重新冷静地阅读第25题的题干文字,分析模型。最后发现仅仅用一个近似的数学方法便能突破这题,最后答完这题仅仅用了8分钟。

  虽说肯定有学霸可以直接铲平压轴题,在如此的压力下,仍能冷静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是很难得的能力。

  杨绛先生曾言:“无论人生上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焦虑,但减少无谓的比较,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即使最后未至人群的巅峰,回首再看也绝无遗憾。那便是每个人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胡适先生在北大毕业生典礼上如是说。抛开种种,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努力。将心思集中于努力上,方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集中一点,登峰造极”。

  复读不是重复。复读是机会。但复读是“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是否能利用好这一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不否认“背”对文科生的重要,但我的复读,不是高三的重复,我不需要用所谓的努力来感动自己,也不需要用所谓的成绩来满足自己,我只想拥有我现在不具备的能力。自始至终,我没有关心过分数,我只在乎“能力”。取舍之后,我终于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写下这样一句话:“准备好了。”没错,不是“加油”“必胜”“全力以赴”,而是“准备好了”,不是成绩,而是心理;不是为了兵临城下的考试,而是为了前方的未知。支撑我来复读的从来不是高大上的梦想,而仅仅是“不留遗憾”,像小孩子摔倒后的不甘。我无法预知某个结果,但无论它是什么,我都会坦然接受。

  因为我的复读,已再无遗憾。我努力了,我明白什么适合自己,我找到了方向,我在进步,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我得到的远比“成绩”多。

  高中生活就像不息转动的齿轮,遵循着一成不变的节奏。我们日日披星而起,载月而归,整个世界好像只剩下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埋头于各科的繁杂任务中,我用尽可能万全的准备迎接着高考的到来。看着倒计时上的数字从百位到十位再到个位,我心中有忐忑,又有激动,这是我高中三年最后的测验,也是关乎我北大梦想能否实现的挑战。

  当高考真正到来时,我自如地坐在考场,遥望着窗外远处的田野、不时翻飞的喜鹊,内心反而波澜不惊。“决定你高考的并不是那一瞬间,而是之前奋斗的日日夜夜。”忽然间想起了朋友赠我的这句话语,于是屏息凝神,继而奋笔疾书。蝉鸣一夏需经十七年蛰伏;而我一路的追寻,三年的积淀,正是为了在今日交出自己最满意的答卷,尽全力奔赴北大的终点。

  考完最后的英语科目,我放下笔,随人流一起走出高考的考场,心中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般有着终于解放的兴奋,反而有一种一切结束了的失落。对于最终结果,我反倒看淡。古人云:“尽人事,听天命。”完成了我能做的,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该坦然面对。

  我知道超越自己难上加难,但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越是逆风,越要翻盘”;我知道“所爱隔山海”,但我写下“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当挑灯夜战的我感到疲倦时,书桌旁那些印着燕园风物的明信片总会让我打起精神,然后继续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望着明信片上古色古香的西门、静谧的静园,心潮澎湃之余,我会百般专注地投入学习中。或许,看得见终点的奔跑,会让人更有动力吧。

  高考的前几天,我变得异常平静。我知道,三年的付出赋予了我足够的实力,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高考当成舞台,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

  出分那天,我同样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三年的磨砺不仅锻造了我的能力,更让我拥有了“宠辱不惊”的心态。但也是到了这一天,我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成功的果实,助我实现了留存在心中的梦想。

  我一直以为我是为了考取北大才来到我就读的那所封闭式管理的高中的,但越来越不理想的成绩使我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我开始胡思乱想,想劝慰自己接受有可能到来的失败,频繁思考人生的意义、奋斗的意义。

  我在那段时间里想明白了一件事,考上北大并不是我的本心,更多的是别人给我的期待,而我真正追求的是从这落后的小县城走出去,见一见广阔的世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活出精彩的人生。相信以我自己的能力,一定能考到我所向往的城市去。

  于是,我开始释然,逐渐从焦虑中解脱,我不再关心成绩的好坏,只关心自己是否有进步、是否弥补了不足、是否充分利用了每一天。我告诉自己,我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了让最后的结果变得更好,但结果究竟怎样,只能交给命运。

  我对结果的恐惧变成了期待,就像一个孩子面对着礼物盒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一样。盒子里装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漫漫长途终将结束的惬意与踏实感。

  “梦圆北大”系列图书选取了北大入学新生优秀征文中关于文科和理科学习方法的文章,详实地介绍了学习各个学科的经验和方法,使读者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总体能力,又能针对某一单科进行提高,从而总结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本套图书精选了以往出版的梦想北大系列图书中的颇具代表性的北大学子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处于迷茫状态的初高中学子们和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焦头烂额的家长们都不失为一本重要的参考。

  本书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从北大新生的大量应征稿件中精选的佳作,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等角度全面介绍学习方法,既有提高学习效率的整体方法介绍,也有分别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科的经验和方法,可供中小学生们对照个人实际,针对性地借鉴学习。

  在学生篇中,已经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分别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目的学习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以及如何高效地提高学习效果,针对性较强。在家长篇中,家长针对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学生、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实用性较强。

  本书主要了讲述北大学子奋斗背后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分逐梦篇、竞赛篇、家庭篇。逐梦篇,主要讲述了北大学子的求学经历。竞赛篇,主要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并针对“竞赛”“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平衡与取舍问题,进行了经验性和技术性分析。家庭篇,以家庭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家庭教育在北大学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