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2009年入少年班,今年将赴加州继续深造父:首届少年班成员,现为中科大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

  王嘉骝今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毕业了。9月,他将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在中国科大求学的4年里,王嘉骝和父亲王永是一直颇受关注:王永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首届毕业生,现为中科大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嘉骝的母亲,也曾头顶“神童”光环,15岁便考入浙江大学。在接受江淮晨报记者采访时,王永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好的“育儿经”,若要说经验,那就是放手不管,让孩子自立。

  王嘉骝2009年以全省第16名的成绩入校,而30多年前,他的父亲王永作为1978年首届少年班的成员,和宁铂、张亚勤等人一起入校学习,如今已是中科大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而他母亲15岁就考上浙大。

  一家子都是“牛人”的经历,让王嘉骝常常受到关注。但王嘉骝很淡定,“老爸他们当年被称作‘神童’,我觉得自己没那么特殊。他的很多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不想成为他的翻版。”

  事实上,王嘉骝的确是这么做的,父亲王永大学选修的不是化学,而王嘉骝选择的专业正是化学。王永曾问过他原因,儿子告诉他:“除了我对化学有兴趣外,我还希望选择一个你没有学习过的专业,完全由我自己独立地走下去。”

  王永觉得,自己在育儿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特别的“付出”,也没有特别的心得,“我的经验就是放手不管。”

  王嘉骝幼儿园小班时就能流畅地念出郑渊洁的童话书;大班就阅读金庸的小说。而阅读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当时工作繁忙,没时间教他认字,小嘉骝只能自己看书。“儿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面对事情的习惯。”

  “他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垂头丧气地回来,说自己的作业错太多,本子被老师撕了。”王永说,“他会觉得疑惑,因为别的孩子都有父母帮着检查错误。”

  但王永却告诉儿子:“爸爸妈妈的工作特别忙,没时间帮你检查作业,你只能自己检查了。”

  从那以后,王嘉骝养成了每天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到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王嘉骝是区内唯一一名每次统考都是满分的考生。王永被邀请在家长大会上介绍教子经验。“我当时说,经验就是‘不管’二字,引起一片哗然。”王永回忆,“但当我讲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这几个小故事后,在座的家长就纷纷鼓掌了。”

  高考的时候,王嘉骝取得了全校并列最高分、安徽省第16名的优异成绩。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对多所一流大学伸出的“橄榄枝”,他主动询问了父母的建议,经过冷静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心里觉得学风最好的中科大。

  在科大少年班学院里,有一个“零零班”,这里的学生虽非少年得志的“神童”,但称她是整个学校的精英学子所在地,也并不为过。这里聚集了高考中分数最高的一批考生,完全按照少年班模式教学,区别在于,它没有年龄限制。2009年,王嘉骝成为这个班的一分子。

  “并非因为我有少年班情结,我认为零零班这种‘定制版’的教育模式,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当然,他自己也认可。”王永说。

  虽然没有选择跟父亲一样的专业,但这不妨碍王嘉骝“子承父业”,今年9月,他将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专业继续深造,并计划学成后成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师,是我的人生理想。”

  王嘉骝告诉记者,自己在高中时就曾主动上台讲解化学试卷,颇受同学们欢迎;大学期间,给同学讲课也是他的一个爱好。“站在讲台上,写板书、讲解,我一点也不怯场。”王嘉骝自豪地说,“我喜欢讲课,喜欢把我所知道的传授给别人。”

  王嘉骝把即将去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的经历,看作是实现“教师梦”的必经之路。“去顶尖学府深造,是知识资本的积累过程。学成之后,我一定会回来,做一名普通却又充实的教师,像父亲那样。”

  晨报记者 于巧妮 实习生 段怡琼 通讯员 曾皓2013-07-16 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