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工作坊的导师张增增,不仅是一位从事跨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也是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还是跨媒介雕塑工作室创始教师之一。其教学工作致力于引导、启发学生跨媒介雕塑的创作和实践,而艺术工作则聚焦于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跨媒介雕塑创作。张增增老师的研究着力于拓宽当下雕塑的边界与多媒材运用的探索,涵盖了增强现实艺术、互动艺术、灯光艺术、机械装置艺术等多种工作方法。在本期工作坊《媒介与材料的使用》中,张增增老师先从雕塑的五元素(空间、形体、身体、材料)进行讲解,引出对雕塑材料的深入研究,从材料的不同物理属性(水、光、声音、气味)出发,详细阐述出流变材料的性状和多重可能性,同时引出交互装置的主体、客体以及体验者三重维度的关系,并结合艺术作品案例做出细致的分析。

  工作坊期间,川美、成电两校参加工作坊的同学与张增增老师交流探讨了从自身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为基点的创作方案,从问题意识到技术媒介都进行了深入讨论,也表达了自身的感悟。

  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雕塑艺术因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主要基于不同时期雕塑艺术所使用的媒材不同,但多以固体材料为主。

  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雕塑的媒材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得以通过数字化手段精确控制诸如水、光、声音乃至气味等一些“流变”材料,以它们特有的动态魅力,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

  安尼施·卡普尔注重观念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摆脱许多造型的束缚,将感官直接地暴露于观众眼前。在这样的作品中,卡普尔将访客放在一个惊悚的空间里,其中有一个黑水汹涌的漩涡,不断向下旋转,仿佛冲向地下的无底洞一样。使观者为它的不知疲倦所折服,并给周围的观者带来一种毛骨悚然的气氛。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像是在这个世界找到一条缝隙,将现实世界与一个虚无的黑暗世界相连,他总是试图用明暗、凹凸、反射、颜色等各种手段带来暗示,进行一场现象和精神之间的对话。

  作品中创造了空气中的光幻影,穿过数百万个校准光束。灯光装置创造了漂浮的图形对象,它们在空间中具有动画效果,就像它们在时间中一样。

  在其系列作品中,使用了铁电压电扬声器,让少数扬声器从如同树一样的结构墙中,发出由天然声音和合成声音的编制而成的「安静的声音」。为创造出适合展出场域的声音的空间感知,自1994年起,每当《Silent Music》在新场域展出时,Minard即会将装置设计成适合该场域的样态。

  交互作品中三个主要的构成部分是:“主体”,指作者;“本体”,指作品;“访客”指体验者。在交互作品当中为什么要强调“访客”而不是“观众”?是因为“观众”的定位只是偶然遭遇的、单纯的、无目的被动观赏者,而“访客”是特指的一类人群,是带有交互目的,能够主动和作品发生关系的体验者。

  《奇迹》这件作品创作于2016年,组成作品主体的材料来源于发动机零件,作品运用了脑电波技术,让观众参与其中。作品影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旗杆、世贸双子大楼、烟囱、路边小车等,其影像效果随参与者的脑电波频率而产生动态变化,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建立了直观而奇妙的联系。

  郑靖(著),《从“非固体”到“非物质”数字时代公共艺术的媒介拓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

  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张增增老师在工作坊中从多个角度启发我们思考空间中的装置艺术,同时结合给出大量艺术家们的作品,让我们去感受什么是好的装置艺术。通过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同时结合张增增老师的讲评,我对装置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大师们的作品,立意入木三分,形式简单直白,互动高效有趣,相比之下,我意识到我之前的作品不论是在立意、形式还是互动上都有着明显的不足。但是,好的装置艺术毕竟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思考作品方案时难免陷入定式思维,无法做到大师作品的效果。而张增增老师在下午的作品点评中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张增增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作品过于产品化,而非艺术品,并且帮助我们将方案化繁为简。最后,希望可以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完善方案,最终完成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课程当中,张增增老师以跨媒介的视野来启发大家思考空间中的装置艺术,尤其举例说明不同“流变”材料的特性及在装置艺术当中的具体呈现。本次联展我们的方案和声音有关,但张老师说喇叭、碰撞、滚动、骨传导等都很常见且技术成熟,他引导我们从声音能量来源、投射的物质形态等多方面去发散思考,这使我联想到可以制作需要一定手段才能听到音频(类似《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的金蛋),或者是从降噪的角度制作一个音乐相关的作品。点评方案阶段我们也确实体会到了张老师经验十分丰富,对于作品的把控非常有见地,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方案有些过于产品化,需要深挖立意与交互方式之间的关系,立意与交互做好了,作品才能够更加完整。最后希望我们能把握这一年一次的机会,好好完善方案,最终呈现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周日看稿,还是有收获的,就做作品方案来说,我意识到以往的方案设计虽然放弃比喻,象征意义之后,从主题里挖掘出一些具体的意象,把它们粗暴地放在一个东西上,以为这样就能阐释清楚主题的思考方式是不对的。现在我觉得方案好不好,要抛开那些创作思路中纯粹感性的部分。

  方案技术难度太大,需慎重考虑。可考虑增加观众参与,互动的部分。神圣庄重感不一定有理想的效果。传送带可以思考具体的形式变化。整体方案不够成熟,需再细化思考。

  这次工作坊张老师讲解创作作品过程中媒介与材料的使用,还带我们看了许多相关的交互艺术作品案例。我学习到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但不论是什么材料和媒介,其特性一定要能融入创作的内涵,这样作品才会和谐一体。对于交互作品而言,当作者制作完主体装置时并不代表作品的完成,只有当体验者与装置进行互动时,作品才算完整,这是交互赋予装置的意义。同时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要避免强制性交互的出现。

  艺术与科技始终如影随形,艺术的挑战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刺激了艺术的创新。我们研究的对象应当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特点下呈现出的整体艺术。现当代的科技成果纳入到雕塑创作的语言当中,赋予雕塑创作以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同时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雕塑创作也在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