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年呱呱坠地,至今6年有余,稚子在省委机关幼儿园的天真烂漫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过往时日,带许多甜蜜、温馨,带一丝不舍、惭愧,将些些思考总结如下。

  威如,出自《易经·大有卦》“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和《易经·家人卦》“上九,有孚威如,终吉。”唐人孔颖达著疏解释“威如”为威风凛冽,让人敬畏之意。为人父母,总是寄托太多美好在孩子身上,我们盼望他堂正、大气成长,做个世间威凛的男子汉。向着这一方向引导和培养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第一,对所处阶段所处环境的认同。第二,对事对人“了解之同情”,即共情能力。

  人生在世,若想常葆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就需要对所处生活环境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儿子初初离开家庭,进入幼儿院,过起集体生活,我便非常重视引导他了解和爱上幼儿院,形成对幼儿院和老师的情感认同。我会常常和他谈论幼儿院的名字、班级、地理位置、园区设置、课程、用餐、老师等等,从开始的一问三不知,到后面能主动给我介绍幼儿院的种种,他对幼儿院的认同在熟悉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影响,所以更重要的,是对老师的认同。受老家山东儒家文化影响和自身职业影响,我对老师非常的尊敬。在小班时,我常问放学归来的孩子,今天在幼儿院你帮助老师做了什么。他未必真的做了事情,但他逐渐形成一种意识:我在幼儿院应该帮助老师做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回来时兴高采烈的向我描述幼儿院生活:颜老师带我们唱歌了,她会边弹钢琴边唱歌!颜老师今天教我们数学了,你知道3+2等于几吗?陈林哥哥带我们跑步了。毕老大带我们换衣服,她叫我威如先生……我常会应和他:哇,颜老师还会弹钢琴,太厉害了,我得像颜老师学习。3+2等于几,好难啊,没想到颜老师数学也这么棒。陈林哥哥跑的快不快?你能追上他吗?为什么叫毕老师老大?为什么叫你威如先生啊,她对你很特别哦……诸如此类,不经意间,我的孩子熟悉了幼儿院,感受到老师的优秀和对他的关怀,他也深深的爱上他的幼儿院和老师。有次我们班级去佛山游学,导游带我们玩游戏,儿子几次要求到颜老师身边去玩,但当时我们是隔着几个的,我觉得换位置麻烦就告诉他,按秩序别乱动。等到一个环节,导游要求嘴巴对脸颊,两个人配合时。他瞬间脱离我的怀抱跑到颜老师那里亲她,我在略微的小失落后是大满足,他认可他的老师,这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最欣慰的!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对历史要“了解之同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应对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受此影响,我常对孩子强调与人交往、评价事物应同样“共情”,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和思考。要求孩子这么做,我首先得敏感的去发现和觉知孩子的情绪。有次他在楼道练习跳绳,想要挑战一次80个换取购买乐高的机会,我了解他达不到,但为了激励他,所以答应。他兴冲冲的挑战了几次,都达不到,情绪已经变得激动。最后一次,好不容易跳到50几个,体力已竭,恰好爸爸推开门,他也吓了一跳,于是顺势把绳子一摔,哭喊着爸爸打断他,不管,就要买乐高。爸爸哄了几句,他未停止哭泣,反而闹得更凶。于是爸爸狠狠的批评他,要他反思。我一直在旁观察,但并未批评,等他情绪略为稳定,把他抱过来,与他交流了几个问题。你很伤心很着急是不是?你很想买玩具是不是?如果爸爸没打断能跳80个吗?你觉得自己调整状态多练习几次之后能达成目标吗?妈妈也很想马上看到你的进步,也想和你一起分享买玩具的快乐,但今天看来我们能力还达不到,没关系,多练习几天,总会进步的。我客观的体谅他爆发的情绪,帮助他理解、认清自己情绪的来源,引导他慢慢平复。后来有次,妹妹哭闹,我看到他作为哥哥去耐心的疏导妹妹的情绪,我想他一定是理解了妹妹的感受。平日我们大人交谈,他偶尔能表达下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我们说的一些话语,都让我感受到他对别人的共情,对他人的体谅,这点让我感觉很暖心。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常想起纪伯伦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事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世间独立而独特的存在,愿我们多观察、多欣赏、多接纳,拥有美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