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3版)马皑章恩友李婕编著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第一节攻击性行为第二节侵占性行为第三节控制性行为第四节破坏性行为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教学目标掌握攻击性行为的内涵、类型,了解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观点。掌握侵占性行为的内涵,领会侵占性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掌握控制性行为的内涵及其动机特点,了解犯罪及其心理行为控制的心理原理。掌握破坏性行为的内涵及其动机特点,领会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了解纵火犯罪及其动机类型。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学习重点犯罪行为的类型攻击的主要类型和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侵占性行为的犯罪决策过程犯罪及其心理行为控制问题恐怖犯罪和纵火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2016年,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辱母案”也称“于欢案”引发大众关注。2016年4月14日,赵某荣纠集郭某林、郭某刚、苗某松、张某到源大公司讨债。当晚21时53分,杜某等人进入接待室讨债,将苏某霞、于欢的手机收走放在办公桌上。杜某浩用污秽言语辱骂苏某霞、于欢及其家人,将烟头弹到苏某霞胸前衣服上,将裤子褪至大腿处裸露下体,朝坐在沙发上的苏某霞等人左右转动身体。在马某、李某浩劝阻下,杜某浩穿好裤子,又脱下于欢的鞋让苏某霞闻,被苏某霞打掉。杜某浩还用手拍打于欢面颊,其他讨债人员则揪抓于欢头发或按压于欢肩部不准其起身。22时07分,公司员工刘某打电线分,民警朱某带领辅警宋某冉、郭某志到达源大公司接待室了解情况,苏某霞和于欢指认杜某浩殴打于欢,杜某浩等人否认并称系讨债。22时22分,朱某警告双方不能打架,然后带领辅警到院内寻找报警人,并给值班民警徐某打电话通报警情。于欢、苏某霞想随民警离开接待室,杜某浩等人阻拦,并强迫于欢坐下,于欢拒绝。杜某浩等人卡于欢颈部,将于欢推拉至接待室东南角。于欢持刃长15.3厘米的单刃尖刀,警告杜某浩等人不要靠近。杜某浩出言挑衅并逼近于欢,于欢遂捅刺杜某浩腹部一刀,又捅刺围逼在其身边的程某胸部、严某腹部、郭某刚背部各一刀。22时26分,辅警闻声返回接待室。经辅警连续责令,于欢交出尖刀。攻击行为与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与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一节攻击性行为一、攻击行为与暴力行为攻击行为一种以直接的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方式,而被伤害者会试图避免这种对待方式攻击是人们能看到的外显行为攻击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被害人与加害人)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暴力行为攻击时以外在的身体伤害为目标,诸如导致损伤或死亡包含关系;递进关系攻击行为暴力行为一、攻击行为与暴力行为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指攻击他人的身体如拳打脚踢,刀枪砍击等言语攻击,指使用言语伤害他人如叫嚷、尖叫、辱骂他人等关系攻击,又称社会攻击,指故意伤害他人的社会关系,间接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如背后说人坏话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替代攻击直接攻击:指现场有被害人身体如打某人的脸间接攻击:指被害人是不出现在现场如破坏某人财产替代攻击:指攻击者会用一个替代品作为攻击目标如被老板痛骂后回家冲妻子大吼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反社会攻击与亲社会攻击攻击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符合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工具性攻击和表达性攻击(敌意型攻击)工具性攻击动机不是伤害他人,而是其他目的表达性攻击动机是损害或伤害被害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外显性攻击和内隐性攻击外显性攻击直接的身体伤害,愤怒情绪攻击者多数有敌意性归因偏差和认知缺陷內隐性攻击隐蔽的、秘密地攻击,看不出明显的情绪色彩内隐性攻击者既没有表现出敌意归因偏差,也没有表现出认知缺陷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热血”的攻击,它往往是在挫折下的一种反应主动性攻击一种“冷血”的行为,它通常是一种趋向于获利的攻击行为,是一种有预谋、有目标导向的,用以影响或者威胁他人的行为,包括欺凌、控制、胁迫、威胁等行为。三、攻击性行为与攻击性情绪攻击性情绪与攻击性行为关系密切攻击性情绪的来源遭受他人袭击或侵犯挫折报复的期望竞争性的环境归因或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学术前沿美国联邦情报局通过分析1974—2000年美国的41起校园暴力案件发现,其中的25起,也就是61%的案件是由于报复这一动机触发的。那么,他们需要报复的是什么呢?麦库洛夫认为是欺凌。在这些案件中,伤害者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欺凌,这种欺凌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因为其所处的环境造成当事人敏感、多疑,对外界充满敌意,甚至被害妄想产生的。这些犯罪人时常感到备受排挤、孤立,被同辈群体瞧不起、边缘化,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最后做出骇人听闻的罪行。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心理动力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死本能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这种破坏欲以攻击的形式对外指向他人,以自杀的形式对内指向自己。攻击是一种本能。各种暴力行为都是将攻击能量释放的过程,如果不加以释放就会出现危险弗洛伊德:死本能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习性学理论代表人物:洛伦兹主要观点:“液压”模型攻击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一种遗传本能洛伦兹:“液压”模型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挫折—攻击理论代表人物:多拉德代表著作:《挫折与攻击》主要观点:挫折攻击(因果关系)挫折引起攻击的影响因素: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挫折的程度挫折的累积效应攻击反应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代表人物: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认知理论关注焦点:社会信息过程对攻击或暴力可能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观点:攻击行为的出现和维持有赖于认知评估和其他内部过程。信息——过程模型:对外部事件的反应是根据认知活动的序列分析出来的,包括六个过程:目标澄清构建反应下定决心设定反应表达编码侵占性行为的内涵 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 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第二节 侵占性行为 一、侵占性行为的内涵 侵占 广义理解 狭义理解 侵占性行为 即非法占有国家、集体、他人财产的一切行为 含义 社会治安状况在犯罪人头脑中的投射 二、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 风险 认知 风险 偏好 二、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 风险认知 定义:个体评估情境有多大的风险性 评估情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概率估计 不确定性有多少可控制性 对这些估计的信心度 侵占行为的风险:被抓带来的刑罚风险 高估风险:减少犯罪 低谷风险:增加犯罪 二、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 风险偏好 定义:指犯罪人所偏爱的风险程度,是影响其行为决 策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风险偏好者 风险厌恶者 风险中性者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侵占性犯罪行为的成本 现实成本 直接成本 时间机会成本 心理成本或道德与痛苦成本 预期成本 预期惩罚成本 预期羞辱成本 预期机会成本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 案例分析(羞辱成本)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 若干规定》,大同中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定期发布失信被执 行人名单制度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21年开始,与有关部 门合作,将两级法院部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避法院 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搬上城区主干道的大屏幕,每天在 黄金时间段滚动播放曝光。内容包括自然人的照片、姓名、 身份证号码、执行案号,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组织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执行案号等。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侵占性犯罪行为的收益 物质收益 精神收益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以盗窃为例 理性“经济人”的角度 用公式来表明盗窃犯罪行为决策中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并体现 其与犯罪发生率的关系. 预期收益:ER=P1R+P2×0+P3×0=P1R  P1:成功的概率  R:得到的收益  P2:盗窃被发现但没被抓住的概率  P3:盗窃被发现并且被抓住的概率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以盗窃为例 犯罪成本:EC=C1P1+C1P2+C2P3 =C1(P1+P2)+C2P3 =C1(1-P3)+C2P3 C1:现实成本 C2:预期成本 结论:当ER

  营销心理学(第五版及慕课) 课件 模块3 场景主体:消费者购买动机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