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显然已经不同于80后,在80后身上经常被用到的激励方法,在今天的孩子身上显然已经没用了。

  朋友最近遇见了一件烦心事,孩子3年级,期中考试的时候成绩有所下滑,为了鼓励孩子朋友准备放个大招。那就是答应孩子,如果孩子考试达到要求,就给孩子买梦寐以求的乐高系列。

  本来朋友是信心满满以为儿子会答应的,没想到,儿子当场就拒绝了妈妈提出的要求。还撂下一句话,努力了也是白努力,我才不陪你玩游戏。

  这位朋友苦恼不已,孩子不配合自己的奖励政策,为了激励孩子,自己一时竟然没有了方法。

  作为80后,小时候物质匮乏,所以考试如果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动力,但是显然这样的物质奖励,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起作用。

  前同事高姐就分享过她有趣的哄娃方式,那就是给孩子制定各种的奖励政策。浇花、洗衣服、做家务,不同的工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奖励。

  高姐说,换方法呀,我们已经更换了好几版的奖励政策了。今年她女儿上三年级,和高姐聊天,她说奖励的要求水涨船高,现在女儿还要和自己谈判。学习上的事,好像不是孩子的,是自己的,孩子的努力就是为了奖品。

  很多80后父母喜欢用物质来奖励孩子,以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却不知这样的鼓励方式会毁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打开孩子的学习自驱力。

  心理学家爱德华做过一组实验。把大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智力答题,第一阶段两组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一组没有奖励,另一组答对一题可以赢得一块钱;第三阶段,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去答题,有奖励的一组,更多人选择了放弃。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和人们想的不一样,物质奖励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们生存的机制,会天然地让我们追求高获得和高回报的东西。所以大脑更容易获得短期快感。比如我们去刷短视频,会一刷停不下来,是因为大脑一直在接受着高频刺激。

  一旦开始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内在学习获得的成就感就会被高回报的物质刺激代替,孩子的注意力会从学习本身这件事上转移到学习的回报率上。

  理论上,只要有高回报率存在,学习这件事就能持续下去。但是学习这件事本身是需要过程和思考的,不像刷手机和打游戏,可以高频率地让大脑接受刺激。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外部动机的刺激,通常会带来两种结果。

  这比本身没有奖励更容易让孩子失望。我们以为孩子这次没有得到奖励,下次就会加倍努力,但是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类在鼓励越多的时候,越容易坚持下去,相反鼓励减少会让孩子更早地放弃这件事情。

  所以当孩子一次没有得到奖励,下次父母再用奖励的时候,孩子会对学习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大大减少。

  经常用物质来奖励孩子,家长会发现,孩子会在所有事情上喜欢进行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种奖励带来的高回报和高刺激,物质奖励必须水涨船高。

  当物质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父母们赖以使用的鼓励手段就会失效。所以通过物质奖励来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只能是暂时的。

  奖励本身无害,只是用错了方法。想要用物质奖励孩子,父母要学会正确的方法。

  我们要知道,奖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奖励孩子考得好,会让孩子把奖励变成目的。相反,如果告诉孩子,能够改掉粗心的毛病,就给孩子奖励,奖励就成为了一种促进孩子学习的手段。

  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是让奖励成为手段,多去奖励孩子的具体行为。比如孩子变得细心、认真等。

  当孩子需要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是需要还是想要。当孩子真的需要的时候,又在父母的能力范围,当然应该无条件地去支持孩子。如果孩子只是想要,并不是完全需要,就要慎重考虑是否真的应该满足孩子。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使用那些看起来见效快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往往副作用更大。这就好比生病了吃药,能够立竿见影的药物副作用往往更大。

  奖励有用,效果短暂,培养孩子内在自驱力更耗时,却长久受益。作为80后的父母,我们的育儿经验也需要更新,别抱着陈旧观念,让自己受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小米打响价格战,16GB+1TB突降1110元,徕卡三摄+骁龙8Gen3

  幸福具象化的瞬间,孩子出生的六个月里一直都是妈妈先吃饭,爸爸带娃,“他经常说‘你慢慢吃,不着急,你吃...

  宝妈用四个气球解放自己,宝宝看着头顶上的气球十分专注,这样带娃真轻松啊

  无缘中网决赛!郑钦文进账390分+228万元,只差108分,进年终有戏

  OpenAI CFO:1570亿美元估值,历史上最大规模融资,凭什么?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