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过程中,目前有一种误读,是对孩子自尊心的过度强调。许多大众媒体和育儿书籍都宣称自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这些观点也都能找到现实的证据作为支持。研究显示,高自尊的孩子智力更高,创造力更强,生活得更快乐,更容易交到朋友,更不容易受到毒品、酒精和犯罪的侵害,甚至,消息更灵通,身体更协调。

  从表面上看,这些事实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只要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良好,他们就能在生活中取得方方面面的成功。可在这所有的研究当中,研究人员都没能得出明确的结论,证明高自尊是孩子各方面优秀表现的原因还是结果。也就是说,自尊和孩子的健康发展,只有数学上的相关性,却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

  从常理上讲,一个聪明能干、善于社交、身体健康、没受到各种侵害的孩子当然有理由对自己感到满意。也就是说,高自尊更可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即便自尊心确实能提高孩子某些方面的表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比大多数宣扬自尊养育的书籍中描述得更为复杂。可是大众更容易接受的却是更简单、更武断的结论。在美国,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把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当成了教育的首要目的。

  在美国各地的课堂上极为常见。孩子们通过各种实验和游戏,反复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我很棒,我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教育手段旨在提升孩子的自尊,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可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出了相当水平的认知能力,他们并不会像一些成年人期待的那样,仅仅通过背诵一个口诀就能提高自尊。很多的孩子会对这种没头没脑的信息感到疑惑。在更严重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产生怀疑。这种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假如有个人天天告诉你“你很棒”,却不向你解释清楚你究竟棒在哪里,你会不会也疑心这人向你隐瞒了什么,好像你有什么缺陷,别人却不便多讲呢?

  这种简单地向孩子灌输自尊心的教学实践,其实是整个美国社会对青少年的态度的缩影。一个孩子会感到身边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对自己关怀备至,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不让他接触任何有难度的挑战,好像随便一点失败都会挫伤他的自尊心。这种旨在保护自尊的教育方式恰恰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从身边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反复印证自己的脆弱和无能,最终陷入一种低效能感的自我认知。

  当然,也会有些孩子在反复的灌输下相信了自己生来就很了不起。但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健康的自尊心吗?这种所谓的自尊很值得怀疑。这些最终接受了没来由的褒奖的孩子,更可能形成一种妄自尊大的心理。他们会相信,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该得到认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用哭闹来操纵大人,长大以后,也很难接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形态的士气低落:他们会因为自我中心而排斥他人,进而对社会生活提不起兴趣。

  上述理论,倒不是要反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只是在提醒关爱孩子的家长们,错误的手段将会适得其反。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尊作为孤立的目标,真正的自尊是在实打实的成长中获得的,是克服挑战、取得成就后的自然结果。人们之所以会过分强调自尊的价值,进而试图用各种似是而非的手段提高自尊,是因为错把自尊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当成了因果关系。这种误读,正是造成青少年士气低落的一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