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约会班主任》节目,定位专业教育服务类节目,搭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平台,每周邀请一位优秀班主任老师和专家来到直播间就青少年的学习教育问题,成长问题等答疑解惑。 【欢迎更多优秀老师加入我们的节目,小编微信fm-912】

  中小学二级教师;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数学教师;河南省程倩名班主任工作室核心成员;郑州市教科研课题二等奖;郑州市普通中学优秀班级;郑州市普通中学优秀学习小组(指导班主任);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优秀教师;郑东新区班主任基本功中学组三等奖。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身心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很多父母感慨,孩子好像就变成了“陌生人”,到底是什么导致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障碍?

  知乎上有个话题:青春期,你最受不了父母哪些地方?有网友整整罗列了8条“罪状”:只谈学习、唠叨、说教、否定、情绪失控、窥探隐私、不信任自己、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在日常相处中父母关上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大门。

  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导致沟通问题的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倾向于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倾听。所以一言不合,孩子不是沉默不言,就是暴跳如雷。所以到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就成为了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叛逆和成瘾是青春期的孩子的两大问题,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令一些父母比较头疼的现象,例如:

  我们经常听到夸孩子时,都会说:“我家孩子很听话” 。听话,自然是叛逆的反义词。然而,假若父母控制欲望太强,孩子听话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力,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少是自己在做选择,所以他们没有自由。青春期的孩子想要打破这种被约束的感觉。青春期,被称为第二个叛逆期。

  第二个叛逆期,也许他们都不能直接这样表达了,但他们心中会隐藏着这两个声音:

  叛逆,是从父母、权威和主流的角度来看的,父母希望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行动,而孩子们表现出不情愿甚至相反的意思来,于是被他们视为“叛逆”。

  但是,从孩子自己的角度看,没有叛逆这回事,他只不过是在想,我的人生我做主。

  世界各国的研究均发现,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们与父母的冲突变得强烈了很多。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则发现,40%的青少年说他们和父母一周内至少有一次冲突。还有研究称,青春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青春期一过,这种冲突就减轻了。

  答案很简单,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迸发了强烈生命热忱chen,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激情,不能按照别人规划的蓝图来走,它要按照自己是主人的方式来表现。

  这种叛逆倾向,有时能表现出来,有时会被压抑,一般我们建议父母,最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否则到了成年后之后,那会非常可怕。

  例如,一个40岁的男人,他决定和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太太离婚,理由是:“我之前的人生是活给父母看的,我觉得白活了,从此以后,他要决定做自己。”

  所以,当遇到孩子叛逆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独立战争,家长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事实。

  《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说到,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时我们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

  当孩子开始叛逆了,你眼中看到的可能都是孩子的缺点、错误。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即便孩子已经跌入谷底了,他身上也依然会有一些亮点。比如,你身体不舒服,孩子冲你吼叫:“谁让你穿那么少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说话很冲,但是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是对妈妈的关心。当孩子这样吼叫的时候,家长不要生气,要更加冷静地去发掘这里边的美好,发现孩子的亮点,并表达出来。我们先让自己变成一个会好好说话、有温柔态度、能发现别人的亮点,能给予别人鼓励、温暖和爱的人,这样才能变成一个给孩子提供正能量的人。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有成瘾性人格,比如抽烟、打游戏停不下来等行为。成瘾孩子大多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叛逆的情绪大多数和母亲的关系不好。父亲如果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或者说父亲特别凶、不讲理,孩子就很有可能有成瘾性人格;母亲太容易焦虑,特别喜欢大喊大叫,孩子就会变暴躁、情绪不稳定。所以父母的言行在家里的影响是如此重大。

  其实大吼大叫几乎无助于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父母朝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其实孩子根本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如果父母经常用大吼大叫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遇到障碍,学习成绩差。长大了以后容易焦虑,还容易叛逆。

  亲子沟通如“治水”。堵不如疏通。叛逆和成瘾就直接导致了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不顺畅。那么在和孩子沟通中怎么去疏通呢?

  很多父母是压根儿不考虑谈话的氛围,只管把自己想讲的话一个劲儿地讲出来。孩子都已经听不进去了,或者孩子已经崩溃了、抓狂了,父母还在不停地说,这就是唠叨。导致的结果是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一本叫作《如何高效能沟通》的书中提倡我们去做双核的对话人,一核负责谈内容,一核负责谈氛围和情绪。其实聊天情绪比聊天内容更重要。

  因此,父母可以先关心孩子的情绪怎么样。可以通过和孩子共情,建立情感联系,试着先把他的情绪安抚下来,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关心他,接着再说问题。比如当孩子因妈妈不让去参加同学会而争执时,一场战争爆发了。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听到妈妈这样说你,很失望。你特别想去参加同学会,是吗?你此刻很生气,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来沟通和讨论这件事”。这个过程中母亲通过情感联系,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感受让孩子觉得被共情的时候,奇迹就要发生了,孩子开始认同,会点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他的情绪水平就开始恢复平稳了。

  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能通过理解对方的语言,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情感感受,让对方的情绪水平下降。这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招数,可以用在一切沟通中。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但是有的家长就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知道听众朋友们有没有同感?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或出现冲动的情绪)时,可以试着停下来自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先停一停,冷静一下。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你指引,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场景:你想和你十几岁的儿子谈谈他(玩了太多的游戏,没有做家庭作业,对同学恶作剧)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或者有时候,父母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让谈话进行下去,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表独白,出现一言堂。其实这个交流效果也是很一般的。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避免这句话:“让我们谈谈。”

  让孩子打开话匣子的一种方法是多提问、少建议。建议暗含着一种批评,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特别多的建议,建议会让他的情绪反弹变得更厉害。比提建议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提问。

  在《高绩效教练》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一个方法,比如你可以这样给孩子说:“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所有这些备选方案中,你觉得最喜欢的是哪个?”“还有没有有效的方式?”(说到这我想到学生交流的过程。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会问他:你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下次能怎么样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当发现某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浮躁,我会问他你觉得自己最近表现怎么样?怎么样能做得更好?)一系列的问题下来,孩子的思路就逐渐清晰了,通过提问来调动孩子,让他清晰地意识到现状是什么,未来怎么做。

  父母如果能学会提问,而不是用告知的方法,对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莫大的帮助。(当然提问什么问题也很重要,例如)今天学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呀?你喜欢不喜欢你们数学老师呀?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可以从关心孩子的生活角度入手问:今天是不是很累呀?想吃点什么?最近有个新出的电影你想不想去看啊?这样她的话匣子慢慢被打开了。我们在沟通中,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基础上再聊其他的问题。

  既然提问什么问题很重要,下边也给大家推荐几个可以和孩子探讨的问题。例如: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不主动跟我沟通,那我要跟孩子主动沟通”。其实不是,看似是“沟通”,实际是单向的,因为我们有焦虑、不安的情绪,有找问题的习惯、有否定的眼睛,目的就是把他的问题剖出来,随时准备教训他,修理他。

  如果你对青少年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直接问可能不如简单地静坐倾听那么有效。如果孩子们在不感到压力的状况下分享信息的话,他们更有可能对父母敞开心扉。

  其实,当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沟通不了的时候,你就言传身教,你先做给孩子看,你给他示范,教给他怎么做到。然后让他自己管自己。千万不要带着情绪与孩子沟通。当你放不下情绪的时候,你就记着两个字:“闭嘴。”

  网上很多关于青少年抑郁的调查,困扰孩子心理抑郁的很多就是妈妈从小不经意说的话,“你是废物吗?”“猪脑子”“笨死了”“养条狗都比你有用”“你脑子进水了吗?”父母本意是想要激励孩子,但恰恰是这些话摧毁孩子的尊严与信心,不断让他提示着他自己是多么的糟糕。(身边有一个朋友,他女儿经常戴着口罩,问其女儿原因,我朋友经常她女儿长得丑;说女儿笨的像猪一样;果不其然他女儿经常情绪崩溃,几近抑郁)

  为此我们工作室还做过一个活动,主题为《真希望我的父母这样做》,以下是部分孩子们写的案例:

  小美:当我做错了事,希望妈妈能先听听我的心声,而不是先暴怒,之后想起来又后悔自责。

  小丽:我希望妈妈脾气不那么暴躁,虽然她很开明,但火气非常大。“你也可以不生气。”

  小河:我希望妈妈不要在我写作业的时候追剧。爸爸不要在我努力的时候打游戏,心理极其不平衡。

  小南:我希望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妈妈能够鼓励我一把,而不是一个劲地打退堂鼓,四年前我就差点因此放弃钢琴。

  其实只要不把孩子的感受视为胡闹,只要你能倾听,不做评判,只要你能确认孩子的体验,我们就更有可能保持顺畅的沟通。

  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家长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强调正确与错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家庭是一个可以安全表达观点、提出疑虑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言行中树立榜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学习改进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有时候适当给孩子示弱也是促进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和孩子们交流时也发现,当同学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会说:哎呀这个题老师也不会做!班里的同学纷纷集中精力找解决方法)

  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科优势。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们生而不同必将与众不同。我们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的特点,鼓励他们发展潜能,而不是简单地期望他们达到某种标准。

  张爱玲: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我们可见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的沟通发更大的积极价值呢?

  什么是积极语言呢?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发现和激励他人去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能引导自己和他人发挥优势;发现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利用积极语言主要是让学生有振奋的感受。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伤人的话不只是恶语。你没有骂人,但却经常从反面说话,那也照样会伤害别人。所以,积极语言三冬暖,消极说话六月寒。孩子们希望我们从肯定的、积极的、鼓励的、满意的、希望的和爱护的等方面说话,得到良好的刺激;都不喜欢听到否定的、消极的、贬斥的、不满的、嫌弃的和责怪的等方面去说话。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幸福,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就不用担心他不够幸福了。《终身成长》的作者德韦克曾在实验中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性信息)和“努力”(成长性信息)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在随后的实验中产生差异。“聪明”是一个固定性信息,“努力”是一个成长性信息。

  当一组学生同时做对一道题时,一部分人被评价“你一定很聪明!”,另一部分人被评价“你一定是做题的时候很努力!”。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聪明,会更不愿意挑战困难的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会更焦虑,在最后的测试中成绩下降了20%。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度较大的题,遇到问题时会更努力地集中精力去克服,在最后的测试中成绩提升了30%!

  固定性表达:“你得了100分!真棒!我为你骄傲!”孩子收到的信息:“如果我不能得100分,你就不会为我骄傲”。以后孩子就会避免做有难度的题,以保证能得100分。

  成长性表达:“哇,你得了100分!你一定很用心、很努力地准备了这次考试吧!你的努力有了回报,真好!” 孩子收到的信息:下次要更用心、更努力地准备。

  ③遇到困难并不意味着灾难降临,我们是可以想办法克服困难,并且从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送给屏幕前的听众:“你的缺点多的像星星,优点少的像太阳,可太阳一出现,星星都不见了。”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一个人的美好特质,让其像一束光,照亮一间黑暗的房间!

  有的家长会说为什么我表扬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却不理我?我对女儿说你很漂亮,她却说:“小美更漂亮。”她遇到的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评价式的赞赏”。例如“聪明”、“漂亮”以及“完美”之类的词不仅会让孩子们关注到自己不好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

  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像“好”、“好极了”、“真棒”、“最好的”。相反,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简单描述”就可以。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描述你所看到的例如:例如 “你投进了!球正好进入篮筐!”描述你的感受,例如:“我喜欢你画的画,它给我一种快乐、安详的感觉。”这样做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还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我们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同学认真回答完问题我们简单的“很好”来评价,可以说“这位同学很重视细节”、“这位同学很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等具体的评价语,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某个领域有效完成任务、实现某个目标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人们对具体领域能力高低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高自尊。

  不一定非要通过成绩来评价孩子,父母可以教会孩子独立生活的必要技能。比如系鞋带、穿衣服、做家务、做饭、手工、修理等生活技能。

  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比如可以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提升孩子的胜任力、自信心。能为家庭做贡献,就意味着孩子拥有荣誉感。(这也是学校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的原因)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 ”使用言语和行为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控制孩子的心理。(我有一个学生说 我家人经常给我买很贵的鞋子,然后说给你买这买那.......来道德绑架我)

  还有中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洗脚”感恩教育,其实激发的其实并非完全是孩子的感恩之心,而是内疚。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让人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而美好的。内疚则是压抑,是一种负罪感,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麻烦的根源,产生过多的焦虑。

  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当孩子做对的时候,父母要珍惜这个机会,告诉他这样做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并且积攒大量正确的行为,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才会是和谐的。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是每天都吵他;想要让一个孩子进步就是每天不停地夸夸夸。

  纪录片《语言暴力》导演说:“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够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家长在生活中尽量使用积极温暖的“良言”,规避攻击性伤害性的“恶语”,同时需要掌握四个原则:尊重孩子、化抱怨为希冀、用规则约束、允许孩子试错。

  原则一,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般平等对待,营造民主的氛围,遇事坐下来商量讨论。对于指令性内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激发;反思性内容,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角度。

  原则二,化抱怨为希冀。,想让孩子怎样做,就对这个行为不停地夸。切忌不要用抱怨否定的语气,说出想要的行为。

  原则三,用规则约束。亲子共同制定规则,然后互相监督执行。不要唠叨一番,又自己率先打破规则,让孩子不知道怎么做。

  原则四,允许孩子试错。可以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在出现错误后,心平气和地帮助他复盘改正,而不是前面严厉禁止,后面恶语责骂。很多孩子在犯错误受到家长批评后,出现极端行为。其实犯错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我们最不需要做的,就是那个对的人。让他们看到,在矛盾冲突之后,父母开始尝试改变。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有一种无声的力量。

  作家麦家曾说过:“青春期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适当沉默,学会倾听,耐心等待。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把他变成一朵花,陪伴他平稳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我想,如果能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一个人,就是父母送给孩子这个世界上 最好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股指数集体收涨,英伟达市值一夜增加8952亿元!A50收涨2.69%,外资机构长期看多中国资产

  武网最新战报:女单16强出炉 中国独占2席 最大黑马产生 4大种子出局

  iPhone 16 Pro Max,销量“打脸”所有人,标准版却哑火了!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中的八种“锋面”、山谷风、峡谷风、焚风、布拉风、冰川风、干热风等八种地方性风

  新消费日报 胖东来国庆期间接待游客超300多万;Moose Knuckles获得波司登战略投资;拼多多百亿补贴正式启动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