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俱乐部”(Moms Club)是专门为全职或兼职妈妈成立的世界性组织,每个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为营地举行各类活动。

  我在小儿子三猪两岁多的时候,经由美国邻居介绍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我们城市比较小,俱乐部里一共有五十多位妈妈,每年都会选出主席、副主席、财务、秘书负责组织各项工作。每个月俱乐部会借教堂的大活动室举行全体会员会议,大人小孩一起参加,热闹非凡。在会上负责人们要向成员汇报上个月的工作,介绍下个月的活动安排,并对一些特殊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难以决定的大家举手表决。俱乐部定期还会邀请保健、育儿、心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专家来和大家座谈。入会的妈妈们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主要用来租用活动场地和准备开会时的咖啡点心等开销。

  俱乐部下面成立有读书小组、烹饪小组、手工小组、义工小组、互换托儿小组等按妈妈们兴趣和需要分的活动小组,还有按孩子年龄段分的小组,这样孩子可以和同龄人玩耍交友,每个小组每周都会举行活动。

  那么活动由谁组织呢?俱乐部规定每位成员每年必须至少做主人主持两次活动,地点形式不拘。妈妈们都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活动点子,所以俱乐部的活动真正是丰富多彩。除了最常见的公园聚会,大家还会轮流到各家去玩。

  俱乐部每个月都会发给会员月报,上面有会员通讯录,新入会成员介绍,本周过生日的妈妈和孩子名单等,最主要的是上面罗列出了本月所有的活动,可以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安排。妈妈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活动报名参加。基本上妈妈和孩子想出去玩的时候总是可以在妈妈俱乐部里找到一个去处,大人们凑到一起聊聊天,小孩们在一起玩玩闹闹,充实而又快乐地度过一天。如果妈妈们参加读书小组等兴趣活动时,每次由一位妈妈负责照看孩子,其余的妈妈们一起享受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时光。

  在各种节日,俱乐部也会相应举办活动,比如我曾参加过圣诞节交换自制饼干的活动。报名的时候就说好自己做什么样的,这样大家就不会重复。每人带六十块,十二个人一组,每人每种分五块。那年我做了“菊花酥”,带到组织活动的那个妈妈家,和儿子又吃又玩了一上午,带回来一大盒各种各样的点心。过鬼节的时候,孩子们穿上各自的鬼节服装聚在公园里,妈妈们在草地上树林里装扮成各种卡通人物,让孩子们拎着小桶去要糖。

  俱乐部还有一个传统项目是为产妇送饭。俱乐部成员怀孕生子之后的头一个星期,由俱乐部的妈妈们轮流送饭给她。美国人没有坐月子的习惯,所以产妇得自己做饭吃,俱乐部的这个做法既让刚生产的妈妈免去了做饭的辛劳,又让妈妈体验到组织的温暖。我曾给一个美国妈妈送过饭,我做了美国人能够接受的中餐,她特别高兴,说没想到还能够改善口味。

  我在俱乐部期间,几乎参加了三猪年龄组的所有活动,亲身体验到了中美两国育儿理念上的一些差异。

  和我们相比,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些,比如两岁的孩子摔倒了,美国妈妈顶多看一眼,眉毛都不动一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孩子如果摔疼哭了,妈妈会扶起孩子告诉他下一次要小心些,很具体地告诉孩子要注意什么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中国人看到孩子摔了,一般都是赶紧扶起孩子,很多老人不仅要扶,还得哄着孩子。如果因为绊着什么东西了,要打那东西几下。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不管自己出了什么状况,都是别人的责任,都可以怨别人。美国妈妈的观念是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 小心,是自己的责任,摔疼了,下一次就学乖了,知道该注意什么了。

  美国妈妈很尊重孩子,她们和孩子说话都会蹲下来,让孩子平视就可以看到妈妈,对孩子说话“请”“谢谢”不离口。两三岁的孩子,穿衣吃饭都是自己动手,妈妈只是在旁边帮帮忙而已。

  冬天在公园里玩,孩子热了就把棉衣脱下来,妈妈们一声不吭,随孩 子去。我们中国父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让孩子增减衣服, 不会让孩子决定这件事,觉得孩子太小,要为孩子把关。美国人认为孩子 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志,俱乐部经常有孩子的手工活动,妈妈们都是三三两两地聊天,让孩子 随心所欲地“胡搞”,如果孩子喊妈妈帮忙,妈妈会过来启发一下。不管 孩子做出来的东西有多么离谱,妈妈都会发自内心地使劲给予表扬,好像 孩子做了多了不起的艺术品一样。她们只是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参与,让 孩子体验到自己做成了一件东西的成就感,并不在意孩子是否有艺术细 胞,是否做得比别的孩子好。